Page 51 - 莲都区志
P. 51
概 述 · 3 ·
镇5个、乡7个、街道6个(其中富岭、水阁街道委托丽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行政村367
个,社区25个,镇属居民区4个。
三
莲都区自古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碧湖平原有着悠久的粮食生产历史,向为莲都的
粮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河谷盆地和低山丘陵中自然植物和野生动物遍布,盛产茶叶、竹
木、蔬菜、水果。山水牌椪柑,九坑桃、六江源茶油、梅峰茶,处州白莲、翠冠梨、绿园香鸡、油
焖笋……如一张张金色的名片,飞向四面八方。
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低向高的曲线型发展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济逐渐复苏。1958年
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实行公社化管理。由于受“大跃进”运动中“共产风”的错误影响,加上国
家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受挫,生产下降。三年调整期(1963—1965),贯彻“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方针,较快扭转农业经济困难局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农业经济再度受
挫,增长速度仅为3.5%。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增速上升至15.4%。1990年,丽水市被国务院命
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区域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莲都区将发
展生态经济、拓展产业平台、壮大产业规模、加快转型升级作为农业的重点,建成1个省级现
代综合农业区、五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万公顷的粮食生产功能区,
3
培育220家专业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覆盖全区。2010年4月,莲都区被省政府
命名为省级生态区。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18.3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032元,
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386.8公顷,总产量54083.8吨。经过产业调整,种植业已形成粮、
果、蔬三分天下的格局,农村经济已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方向迈
进。
丽水工业、手工业历史悠久。南朝始有陶瓷业、酿酒业、纺织业。宋、元制瓷业兴盛,明
代银冶业兴起,清代纺织业更为发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革命党人创办利用实业织布
公司,魏毓祥任总经理。民国8年(1919),郑宝琳(1882—1941)创办普明电灯公司,又于民国
13年(1924)开办普昌火柴梗盒片厂,为浙江最早火柴梗盒片厂之一。这是丽水近代工业的
开端。抗日战争时期,杭嘉湖地区许多工厂一度入迁丽水,促进丽水工业发展。1949年,丽
水有工业企业16家,年工业产值223万元,占总产值的9.8%。1953—1957年,对私营工业、手
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丽水工业经济恢复发展时期,逐步形成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
企业为主的丽水工业经济基础。1957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 1003 万元。1958—1965 年,丽
水工业经济处于徘徊、调整期,瓯江水电站上马又下马,加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工业生产遭
受挫折,几经起落,发展速度大为减退。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998万元,比1957年下降
了0.5%。“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建设“小三线”和“支援山区建设”的方针推动下,新建了通用
厂、油泵厂、化工厂、农药厂、毛巾厂等 16 家企业,全县工业总产值 1975 年达到 3393 万元。
1976 年,丽水工业产值又回落到 3001 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工业经济逐步恢复。1979年开始,工业企业进行恢复性、建设性整顿和企业改革,先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