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莲都区志
P. 54

· 6  ·                                    莲都区志

                 1938年9月,省政府于碧湖设“浙江省碧湖社会教育实施区”,民众教育普及全县,至1942年,
                 民众教育有学生6269人,教师327人。1944年的《浙江教育》刊文云,“当时之丽水,教育文化
                 机关及民众教育的推进为全省之冠”。

                     1949年5月丽水全境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教育事业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20世纪
                 50 年代初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办冬学、扫盲。1953 年,全县有普通中学一所,在校生 1431
                 人,小学211所,在校生11740人,教职工人数已达536人。继“一化三改造”之后的过渡时期
                 总路线开始执行,教育战线刮起了浮夸之风,偏重“多快”,出现了教育“大跃进”。丽水县的

                 小学数量从 1957 年的 202 所发展到 l961 年的 660 所,中学数量从 l957 年的 2 所发展到 l960
                 年的10所。教育规模的无限度发展,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从1960年开始,贯彻“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通过撤、并、转等行政措施,调整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教育规
                 模开始缩小。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教学秩序、校舍、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大学、中学、小
                 学一度停止招生。农村小学下放大队办,没有初中的大队或没有高中的公社都实行小学戴

                 帽办初中,初中戴帽办高中,教师回队任教。由于师资不足,大量聘用民办教师并缩短学制,
                 取消考试,使中、小学教育规模大为膨胀,至l976年,全县小学总数达615所,在校生为44908
                 人,中学总数达60所,在校生为21711人,中小学教职工达2967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
                 后,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教育部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控制学校发展规

                 模,合理调整教育布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改革教育结构,加速发展学前教育,高质量实施
                 义务教育、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师资素质,至1990年,全市幼儿园134所,在园幼儿6520人,教
                 职工334人,全市小学有293所,入学学龄儿童23926人,入学率达99.25%;全市初中30所,高
                 中6所,成教中心27个,布局与规模的调整,使全市的教育事业步入一个良性发展期。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始至 2010 年,教育伴随着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莲都区实施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注重素质培养,狠抓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提升基
                 础教育质量,教育的“三个增长”逐步落实,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普及
                 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教育日益重视,普通民众对办好教育的认同感日趋强烈,在这一
                 大背景之下,莲都区教育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2008 年,莲都区获教育强区称

                 号。至2010年,全区新建(扩建)学校13所,撤并学校35所。共有中小学47所,初中13所(其
                 中民办中学4所),在校学生11687人;小学34所(其中民办小学7所),在校学生25464人;幼
                 儿园115所(其中民办幼儿园86所),在园幼儿13065人。


                                                             六

                     莲都人民具有朴实、勤劳的品格和勇于抗争的革命传统。明正统十三年(1448),发生以
                 陈鉴湖、陶得二为首的宣慈(今老竹镇)矿工起义,历时 6 年,威震闽浙;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和三十七年(1558),倭寇两次袭击丽水,乡民奋起抵抗,给倭寇以沉重打击。清道光

                 二十年(1840)六月,英军陷定海,处州镇总兵郑国鸿率处州兵 1200 余人驰援宁波。次年八
                 月,英军再陷定海,十八日,郑国鸿与全体随征官兵战死竹山门,以身殉国。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革命党人阙麟书联络处州会党配合徐锡麟、秋瑾密谋起义,计划泄露后,被迫出走,
                 后参加反袁“二次革命”,被暗杀身亡,孙中山闻讯电唁“劬劳未报,松柏先摧”。民国 14 年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