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7 - 莲都区志
P. 607

第十二编 商 贸                                      · 559  ·






                                             第三章              商品购销






                                                 第一节          生产资料





                     计划供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多数使用农家肥料,购买商品肥料很少。县
                 供销社贯彻“以农家肥为主,商品肥料为辅”的方针,努力扩大肥源,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1956年,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主要为粉剂和高毒农药。1961年,国家对化肥农药实
                 行计划供应、统一定价政策。1962年,国家对部分农副产品实行化肥奖售,对中药材、良种繁

                 殖、杂交制种、发展茶叶和蚕桑供应专用化肥。
                     1980年,供销社农资经营由单位纯购销业务,转向综合经营服务。除搞好农资供应外,
                 同时开展科技等系列化服务。1985年,国家实行粮棉油合同定购和“三挂钩”(粮食定购与供
                 应评价化肥、柴油和预付定金挂钩)政策,对计划内国拨优质化肥(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
                 复合肥等)零售价实行“双轨制”;挂钩奖售尿素、碳酸氢铵的调拨属计划价格部分,按国家统
                 一价格(即平价)供应,除此以外,均实行由供销社按进价加规定的差率和运杂费用,上报物

                 价部门审批后执行。
                     1984年后,农业生产资料出现多渠道流通,市场管理出现混乱,为加强对农资市场管理,
                 维护广大农民利益,1988年9月,国务院文件《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决定》,供销社
                 被指定为专营单位。

                     农资专营        1989年起,供销社农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农资专营政策。农资
                 公司和基层供销社农资商店,实施化肥、农药、农膜专营,由农资公司统一进货、统一调拨、统
                 一定价,基层供销社农资商店(点)统一销售给农民(“农资专营四统一规定”),其他部门、单
                 位和个人一律不准经营化肥、农药等农资专营商品。实行农资专营后,全县农资秩序从混乱
                 到规范,农资专营工作达到政府部门提出的“数量增加、供应及时、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
                 要求。

                     1996年,供销社农资部门继续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化肥流通体制的通知》,
                 实行以农资公司为主渠道、农业三站和化肥生产企业为辅渠道的“一主两辅”政策,其他任何
                 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营化肥。供销社各级农资部门,发挥化肥流通主渠道作用,并配合工
                 商、物价、技术监督部门,对非法农资经营单位进行整治、取缔。至此,农资商品在全县供销

                 社系统实行“统一进货、统一调拨、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经营的市场良好局面。
                 1998年11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系改革的通知》,国家允许化肥生产企业将自产化
                 肥销售给各级农资公司、农业“三站”以及化肥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或直销给农户,化肥的零
                 售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形成供销社农资部门、农业“三站”、农资生产企业三分天下的竞争
                 局势。从此,农资市场全面放开。供销社农资部门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除了切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