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5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465
第二十一篇 中共庆元县地方组织
战部,对外挂侨台事务办公室(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牌子,民族宗教事务局与统战部合署办公;政法委
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此外,设 3 个部门管理机构:县委县政府信访局,为办公室
管理机构;县委老干部局由组织部管理;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县文明办)是县精神文明建
设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由宣传部管理。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也是
县委、县政府主管机构编制工作机构,挂靠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农村工作办公室是县委、县政府主
管农村工作的办事机构,与县农业局合署办公,2010 年 6 月单独设置,列县委工作部门。
第四节 县委重大决策及活动
重大决策
兴建庆元香菇市场 1986 年,松源镇新建路逐渐形成香菇交易集市。1990 年,为改善经营条件,庆
元县委、县政府决定新建一座现代化的香菇专业市场。庆元香菇市场由县工商局和县供销社共同投资,位
于新建路庆元车站左侧,1990 年开工建设,1992 年 1 月建成开业,总投资 420 万元。市场占地面积 666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0500 平方米,150 个摊位。1992 年,购销量 410.2 万千克,成交额 1.72 亿元。1993 年,
市场扩建 80 个摊位。以经营香菇为主,兼营木耳、灰树花、牛肝菌、草菇等 30 多种其他食用菌系列产品,
是全国最大的香菇专业批发市场,曾获全国百强市场、全国文明市场和全国食用菌先进市场等称号。
启动“中国香菇城”建设 1993 年 3 月 10 日,庆元县政府召开建设“中国香菇城”工程研讨会。5 月 5—
8 日,在县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建设“中国香菇城”系统工程计划,提出全
方位开展“中国香菇城”配套工程建设。6 月 7 日,县委建立“中国香菇城”系统工程建设委员会,全面
推行“中国香菇城”建设计划。除加强宣传,继续扩大庆元香菇知名度外,着重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狠
抓优质高产,增加科技含量,生产更多高品位香菇投放国际市场;二是努力搞好香菇深度加工,带动和促
进其他行业发展;三是进一步培育市场,扩宽商路;四是搞好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五是加强后备资
源建设,争取若干年内建成 50 万亩菇木林基地,确保香菇生产历久不衰;六是全面开展争做“文明菇城人”
活动。通过一系列建设,20 世纪 90 年代,庆元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处处菇业兴旺,市场繁荣。
发展“香菇经济”,做强食用菌产业 庆元县香菇生产虽有 800 多年历史,但 1978 年全县香菇干产
量只有 2.15 吨,社员人均收入为 71 元。1984 年,产干菇 24 万千克,香菇业开始复苏。1985 年,制菇
农户有 2700 多户。1986 年 6 月,试验成功“人造菇木露地栽培香菇”技术,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
人造菇木制菇,加快香菇业发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香菇产量,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安置和挖掘大
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独特“香菇经济”。实施“星火计划”以来,香
菇生产迅速从东部、北部偏远山村遍及各乡镇。1995 年,制菇农户有 25000 余户,制菇木 1.4 亿段,产
干菇 1001.3 万千克。香菇单项经济收入由 1986 年的 872 万元发展到 1995 年的 2.55 亿元;农业总收入由
1986 年的 5447 万元提高到 1995 年的 48573 万元,占农民年人均总收入近 80%。2002 年,“庆元香菇”获
国家原产地域保护。“香菇经济”繁荣带动灰树花、黑木耳等其他食用菌产品发展,特别是通过 2004 年“十八
条”、2007 年“114 计划”和“411 工程”的实施,食用菌产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单
纯农村经济支柱向工业经济骨干转变。2008 年,约 7 万人从事食用菌及相关行业,食用菌干品产量 600
万千克,干品年交易量 1200 万千克,总产值超过 11 亿元,其中一产(生产环节)2.7 亿元、二产(加工
企业)1.8 亿元、三产(香菇市场交易)5.0 亿元,其他行业(原辅材料、菌种、塑料、机械等)1.8 亿元,
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
坚持“生态立县”,建设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20 世纪 70—80 年代,庆元县“以林兴县”,林业经济
造成森林资源被掠夺性破坏。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香菇生产消耗大量林木,林业资源日渐短缺,生态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