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6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466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坏境日益恶化,两大支柱工业企业造纸厂和染料化工厂因污染问题先后关闭。经过反思与调查研究,县
委决定走生态效益经济发展道路。1998 年,提出建设生态示范区申请。2003 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创建工作考核验收。2004 年,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2004 年,国家环境监
测总站公布《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报告》,庆元县生态环境在全国 2348 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一,成为“中
国生态环境第一县”。2008 年,庆元县森林覆盖率达 86%,居全省之首,大气和地面水环境的质量均达到
国家Ⅰ类标准,受保护地区土地面积比例高达 37.4%,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
重大活动
推进生态移民 庆元县是全国 400 个严重地质灾害县(市)之一,有 140 个村庄、3700 多户、14000
多人常年受到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同时有 2.18 万户、8.28 万农民生活在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山
远山中。为加快新农村和城市化建设及保护环境,自 2003 年起,开始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开启
一条生态搬迁、齐奔小康的道路。积极探索农民异地转移新路子,高标准规划生态移民安置小区,充分
尊重民意,调动农民搬迁积极性,以集中安置为主,注重集约发展,使其和谐融入城市。至 2007 年末,
有 14 个行政村、51 个自然村实现整村搬迁,建成或在建农民安置小区 5 个,建成脱贫点 16 个,累计实
现下山移民 5514 户、20970 人,其中集中安置在县城的 1 万余人,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 6.15 亿元、增长 7.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950 元、增长 14.2%。其中,建成全省最大三类安置小区:全省最大的下山脱贫农
民新村洋墩新村,安置农民 3300 多人;全省最大的灾民安置小区同德新村,安置“桑美”台风受灾灾民
1700 多人;全省最大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小区同济新村,安置农民 4000 多人。生态移民工作加快人
口城市化步伐,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建设。
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 2004 年初以来,庆元县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在总结提升江根乡、
隆宫乡等部分乡镇探索经验基础上,各乡镇开展“培养技能型干部、建设技能型政府”工作。分为三个
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技能、用技能,确立乡镇干部服务理念;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乡镇政府机构,把
20 多个办公室归并为“一办四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农村工作指导中心、工业发展服务中心、社会保障
服务中心和维(持)稳(定)调(解)处(理)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开放式服务;第三阶段是建立健全
服务网络。2006 年,组建 78 个技能学习小组,参加培训干部群众有 52110 人次,首批有 133 名乡镇干部
取得技能证书;有 272 名乡镇干部参加中层干部竞聘,占乡镇普通干部的 71%;选派 182 名“一员四助理”
和 547 名“一员一助理”到农村和企业帮助工作;在 345 个行政村全面推开为民服务中心(站)建设,志
愿者队伍有 3100 多人。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得到省、市主要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引起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介绍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做法的文章被收入《2006 中国全面小康
发展蓝皮书——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公开出版发行,一些地方还直接复制庆元做法。技能型乡镇政府建
设于 2004 年获得浙江省组织工作创新奖,在 2006 年 10 月 28—29 日“2006 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暨
颁奖典礼”上入选“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2008 年 1 月获得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
举办中国(庆元)香菇节,弘扬香菇文化 根据“香菇引路,以菇会友,拓宽市场,发展经济”思
路,1992 年 1 月 11 日,县委、县政府举办首届庆元县香菇节暨庆元香菇市场开业庆典活动。同年 11 月
1 日,第二届香菇节暨复县 20 周年庆祝活动举办,有吴三公像揭像仪式、“93 国际香菇技术研讨会”等
活动。1994 年 11 月 1—3 日,第三届香菇节举行,有国际香菇生产暨产品研讨会等活动。1995 年 11 月 1 日,
第四届香菇节暨全县体育运动会举办;同年 11 月,庆元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确认为
“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历史最早”“全国最大的香菇产地和集散地”,载入“中华之最荣誉大典”。1996 年 3 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特产报社联合授予庆元县“中
国香菇之乡”称号。2004 年8月 23 日,《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暨第五届中国香菇文化节举行。2005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