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1 - 自然灾异志
P. 351
沙。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二十四日,平湖飞沙蔽天,积聚成堆,气甚腥,日出无光;瑞安雨
土,行人衣帽尽染,瓦上积飞尘分许。崇祯五年(1632年)十月二十七日,嘉兴尘雾四塞,日赤
无光。崇祯十一年二月,处州雨土,黄沙如雾。崇祯十三年闰正月二十四日,嘉兴大风霾,昏
晓莫辨,阴风怒吼,屋木摇动。崇祯十四年三月初三日,嘉兴落黄沙,竟日如雾。崇祯十五年
三月十二日,海盐、海宁雨沙。崇祯十六年十月初一日,桐乡黄雾四塞,淳安雨土霾,行人衣服
沾染皆黄。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二十四、二十五两日,太平县雨灰;二月初一日,东阳
黄雾四塞,自上午至日暮,整日不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五月,湖州大风霾。康熙三十
二年二月十八日,湖州、桐乡大风霾;四月,宣平雨黄泥,沾草木叶不脱。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二月二十七日,海宁大风扬沙,遍地皆黄。嘉庆十五年(1810年)春,乐清雨土。同治十年
(87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孝丰大沙雾,西乡呈黄色,南乡呈黑色。
1
民国33年(1944年)3月5日下午3时许,宁波突降黄沙,始则细微,继之大风陡起,一片
蒙蒙,入夜犹未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沙尘天气观测记录年平均2天一4天,年际变化悬殊;均
属浮尘现象,未出现过沙尘暴和扬沙记录。按1951—2010年杭州测站统计,年均浮尘日数
3.2天,多见于冬、春季节,最多年1966年、1969年、1977年各出现11天,次多年1959年、
1973年、1976年、1979年、1981年、1983年各出现9天,而历年累计无浮尘天气的年份占三
分之一比例。其中,1989—2010年浮尘明显减少,该22年间无浮尘天气日数的年份有15年,
最多年出现3天。
2010年3月20—22日,发生10年以来未见的浮尘天气,自20日夜间起,从北而南沙尘
弥漫,次日夜笼罩全省,直至22日白天始逐渐退去,但全省大部地区复由浮尘转为灰霾天气。
影响最甚时,各地能见度普遍降低至5千米以下。20日21时至21日16时临安大气本底观
测站的PM10浓度,平均达到1208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50微克/立方米)达8倍
之多,至22日仍维持400微克/立方米浓度。
(二)雨五谷
浙江境内古代记载天降五谷包括其他植物种子现象75例,特点是范围局限,数量不多,
且多数发生在冬半年。首例见唐代《封氏闻见记》载:“垂拱四年(688年)三月,桂子降于台州
临海县界,十余日乃止。司马盖诜、安抚使狄仁杰以闻,编之史策。”①好事者传桂子从月中降
落。时有识者指出:这看似从天而降的桂子,其实是风从别处吹运来的;并认为台州桂树无
籽,或系其他植物种子。其雨谷、雨黍、雨粟等各例分类择要。
1.雨谷米
()雨谷4例。明宣德七年(1432年)黄岩雨谷。崇祯五年(1632年)九月,衢州西安县雨
1
谷,粒长于平常稻谷。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二月间,临海、黄岩、太平、仙居雨谷、豆,谷
粒大倍常谷。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遂昌雨谷,外黑内红,落于西北乡较多。
① 〔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七《月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