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3 - 自然灾异志
P. 353
豆,紫色;是年,嵊县雨豆,黑色。同治四年正月,太平雨豆;宁海雨豆,青色长腰;二月,宁海又
雨豆,五色,儿童拾之盈掬;三月,仙居北山雨豆、粟。同治六年,嵊县雨豆,自后出现雨豆现象
甚多,颗粒有似豆非豆者。同治十年十月初一日,诸暨县五十都杨村雨豆。同治十一年正月,
太平雨豆;三月,遂昌西南乡雨豆,形如稆豆。同治十三年三月,青田雨豆;三四月间,泰顺雨
豆,黑色,大者如绿豆,小者如芥子,各处多有;七月,诸暨县十八都雨豆。光绪元年(1875年)
二月,诸暨县长宁乡珠村雨豆,取食有香气;十二月,乐清屡雨红豆,粒小而微红。光绪二年四
月,青田雨豆,形如赤小豆,味香可食;十一月,诸暨县雨豆,大如鸡头。光绪四年正月十五夜,
玉环雨豆,二月又雨豆。光绪六年三月,诸暨县雨豆,降落距何赵2里许山上,小粒圆形有
斑纹。
6.雨草籽
雨草籽仅见1例。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八月一日,平阳县自流云中坠落五色草籽如
微霰,其状如粟,或如小豆,有扫拾至一二合者,或收藏而种之,出苗不久即枯。
7.雨果核
雨果核仅2例。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二十三日,杭州雷暴,黑云中有物如果核随
雨而下,五色间错,光莹坚固,破其壳,食之如松子仁,传说为婆娑树子,以仪凤桥周围最多;闰
四月十二日又雨果核。清雍正十年(1732年)二月十七日,余姚县六仓雨果核,大如豆,色青,
种之能发芽,长成木本植物。
8.雨黑子
雨黑子共3例。明正德四年(1509年)三月,常山雨黑子;同年龙游、定海雨黑子,江山雨
黑子,形状像山中视子。清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十三日,新登县雨黑子,形如豌豆,中黄而
润,难以食用。
(三)雨红水和雨黑水
古代记载空中偶然落下的红色液体,称“雨血”,亦记为雨红水、赤雨、红雨等,分别有单独
降落和随雨水下降两种现象,但多数范围局限而零星,自然来源包括昆虫分泌物、富含氧化铁
的地面水等。浙江历代史志记载的雨黑水及偶见黑雪等现象,以农历正月、二月多见,影响范
围较大,常与冷空气降水或雷暴降水相联系,这种能被风力揭至空中且污染降水达相当程度
的黑色物质,自然来源由大面积森林、草场火灾输送。因古代记载简陋,此两类现象也包括一
些不明事物。
1.雨红水
雨红水共16例,亦称雨血、雨赤水、红雨等。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余姚县治雨
血,沾染衣物。端平三年(1236年)七月,杭州雨血。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二月,山阴雨血,
有喷射现象。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钱塘都御史钱铖家雨红水,池塘皆赤,而邻里巷道水
皆清。正德十一年正月,义乌雨血。嘉靖六年(1527年),安吉雨血。嘉靖二十八年正月初一
日,余姚县梅川徐佩家雨血,庭中尽赤。嘉靖三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崇德县洲钱西庙檐滴如
血,时天久不雨。万历七年(1579年)三月,崇德县十都雨血。崇祯十三年(1640年)五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