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7 - 龙港镇志2009
P. 287
第七篇 工 业 - 245-
江乡下埠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相继创办纺织厂,生产土布。 1957 年,龙江、湖前两乡
共有建筑(含油漆、泥水匠)、成衣、制鞋、五金白铁、船舶修理、补网、蛎灰等 15 个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组),从业人员 261 人。 1958 年冬后,平等、白沙、龙江、湖前、凤江生产大队
(乡,又称管理区)相继创办大队棉织厂。
1963~1965 年调整时期,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工业、手工业
实行整顿而重新组建后,建有沿江农机造船生产社、龙江造船厂、龙江农机厂、沿江五
金机械厂、龙江制鞋小组、龙江成衣生产合作社等 6 个手工业厂社(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社队企业有所发展。 1967 年,沿江公社在殿后创办农机修
配厂。 此后,湖前、平等、龙江、凤江公社也相继兴办以制造为主的社队机械修配厂;凤
江公社联华大队和湖前公社东河大队先后创办纤维纺织厂。 1968 年后,沿江、江山、凤
江公社先后创办社队铸造企业。1969 年,白沙公社兴办蔬菜加工厂。继之,凤江、平等公
社也先后创办蔬菜加工企业;江山公社文楼大队办起丝印纸品厂。 1970 年,平等公社鞋
革厂开办;龙江、白沙公社则组织盐民创办集体盐场,生产食盐。 1976 年后,平等、江山
公社和沿江公社的柳江、方岩大队,先后兴办社队建筑工程队,成为农村建房和房屋修
缮的专业建筑队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大批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到工业生产上来。先是家庭纺
织业获得恢复和发展,继而塑料编织、纺织、服装及纤维制品、印刷、机械仪表、工艺美
术等工业企业迅速兴起。 个体、集体企业,由点到面,覆盖面积、经营规模逐渐扩大。 苍
南建县后,各级政府把发展工业列为振兴苍南经济战略重点,加大扶持力度。 个体私营
工业迅猛发展,乡镇集体工业异军突起。
龙港建镇后,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村私营、家庭工业走分散经营、挂户合作经营、股份
合作经营之路。 从周围农村引进家庭工业,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工业态势。 此后,经历
了 8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初期的大发展、90 年代中期的大提高和以后的结构调整 3 个
阶段,龙港工业结构从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
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其经济组织形式也从家庭工业、合伙企业向股份企业、股份有限责
任公司、集团公司转化,形成了印刷包装、塑料编织、轻纺针织、商标材料、机械仪表、腈
纶毛毯、服装、食品饮料、医药保健等 15 大类行业。 其中印刷包装、塑料编织、轻纺针织
成为龙港的三大支柱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龙港的改革先发优势逐渐弱化,在激烈的区域竞中,一
些企业和资金外流,使龙港工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为此,镇政府决心冲出赖以成名的
“农民城”,煅造全新的“产业城”。 采取“筑巢引凤”举措,于 1998 年开始工业园区建设,
并相继推出和完善《龙港镇促进经济发展若干规定》、《龙港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区建设
投资管理办法》等优惠政策,减少园区基建项目审批环节,为企业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
良好环境,并借此招回外流企业,吸引外来企业。 同时,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厂房联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