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2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482
·414· 第十编 水利
续表
类别 发生年份 灾 情 及 损 失
6月25日~30日,全县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213.9毫米,江河、水库水位猛涨,造成洪灾。源口
水库5日内水位从30.53米升到38.45米,开闸泄洪最大流量178.8立方米。受灾最为严重的有茭道、
履坦、桐琴、泉溪和白洋、壶山、熟溪等12个乡镇街道,受灾农田2573公顷,倒塌房屋64间,部
水灾 2002年 分停产企业26家,损坏公路3.2千米、堤防护岸78处计2.36千米,冲毁堰坝37条、电灌站6座。
8月15日晚,南部山区西联乡、桃溪镇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在2个小时里,降雨
150.9毫米,山洪暴发,形成百年不遇的特大天灾。受灾的有西联乡12个村、桃溪镇4个村,人
口9700人,死亡(含失踪)6人,是1986年~2005年间一次灾害中死亡人口最多的一次。
旱灾 1986年 5月4日至6月14日和7月8日至8月19日,一年两次遭受严重旱灾。
7月~11月,全县遭受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干旱,过程降雨少,气温高,旱情来得早,持续时间
长,旱情严重。全县年降雨量1085毫米,只有多年平均雨量的66%。36℃以上高温天气达60天,
其中40℃高温持续1个多月。8月2日,最高气温达41.9℃。到年底,全县水库仅存水量2580万立方
旱灾 2003年 米,只占总蓄水量的18%,集雨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道有6条基本断流,20平方千米以下河道
基本干涸。全县受灾人口15.8万人,损失粮食3740吨,2.2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县委、县政府7
月份连续3次召开全县抗旱救灾工作会议,2次组织财政、民政、水务、林业、供销、卫生等部门
领导和技术人员深入受灾乡镇村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并下拨抗旱经费近300万元。
7月14日,柳城镇遭受冰雹袭击,最大直径2.5厘米,持续时间10余分钟。受灾早稻120公顷,宣
雹灾 2000年
莲、田藕等农作物87公顷,蘑菇棚1200平方米,损坏房屋2间。
8月18日晚至19日凌晨,风力11级以上的11号热带风暴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穿过武义县境。有
风灾 1997年 224个村遭受损失,受灾农作物面积1570公顷,倒塌房屋260间,25家企业停产,冲毁桥涵4座、
公路2.6千米,损坏输电、通讯电线杆197根,损坏堤防11.2千米,渠道决口14.7千米。
第四章 水利建设
第一节 灌溉工程
1986年以后,武义县先后实施了粮食专项资金项目、自力更生治水项目、粮食自给工程及商品
粮基地县建设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着力进行蓄水工程续建扩建、固定电灌机埠建设和灌溉渠道
配套建设工作,全县逐渐形成一批以重点水库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灌区。其中源口水库灌区灌溉面积
4133.3公顷,清溪口水库灌区灌溉面积1800公顷,两灌区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8%。灌区内以蓄水工
程为水源,堰坝、电灌为补充水源,构成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200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
13833.33公顷,其中万亩以上灌区2个,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灌区15个,百亩以上千亩以下灌区16个。
表10-6 千亩以上灌区概况表
水库 电灌站 干渠 支渠
灌溉面积
灌区名称
(公顷) 座 总库容 座 总装机 条 总长 条 总长
(万立方米) (千瓦) (千米) (千米)
源口水库灌区 4133.3 35 4043.1 25 308.0 4 119.94 5 21.3
清溪口水库灌区 1800.0 10 1605.3 12 246.0 3 28.85 12 45.5
东湖水库灌区 400.0 3 595.2 9 102.5 2 14.00 3 5.50
上四堡水库灌区 388.7 1 493.0 1 11.0 2 6.50 5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