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6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06
舟山市沿海岸边定位站海水表层盐度指标
表1-4-1-2 单位:千分比(‰)
舟山年平均日照时数1940.6~2257.4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4%~51%,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属日照时
数较多地区,衢山岛为全省日照时数最高。年均≥10℃的积温为4784~5120.8℃ ,是热量较优区。年降水量
在927.3~l620.1毫米,是全省雨量相对最小地区。蒸发量在1208.7~1446.2毫米。衡量盐业生产气象条件的
一个主要指标是看净蒸发量多寡。全省沿海大部分地区为负值,舟山除定海为- 48.5毫米(1954—984年平
1
均)外,其他地区均为正值,其中岱山为484.4毫米(1954—984年平均)、普陀为149.3毫米(1960-1980年
1
平均),远较其他地区优越。滩涂是盐的生产场所,境内滩涂多数面积小而又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岱山、舟
山、衢山、六横、朱家尖、长白等岛,其中岱山岛滩涂集中连片,面积最大。境内盐田土壤以黏土为主,易
于板结,具有渗透性小、稳定性好特点,能满足盐业生产要求。
舟山盐业生产自然条件全省最优,滩涂条件较好,夏秋季节有高温、少雨、强光等特点,海水盐分高、
蒸发量相对较大。全市是风能、太阳能高值地区,冬春季太阳辐射较弱时风速较大,夏秋季风速较小时太阳
辐射又较强,一年四季均可晒盐。与外省一些主要盐区相比,受自然条件限制较为明显。
舟山盐业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盐民在千余年历史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生产方式,弥补了自然条件不足,
如采用简捷快速制卤、短期结晶生产工艺等,增强抗雨能力,适应了雨量较多、雨日分散的气候条件;又因
盐场点多分散,便于搞多点晒盐,体现了生产周期短、生产方式较灵活的特点。此外,具有较优越区位条件,
背靠上海经济区,市场辽阔,运销方便;盐业科技组织较齐全,科技力量有一定基础,80%的盐业劳动力受
过不同程度的盐业技术培训。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舟山海盐业逐步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社会化服务的盐业集约化方向发展,盐工素质提高,使舟山盐业得到较大发展。
第 二 节 土 地 资 源
1987 年以来,全市土地资源经过多次调查,基本查清境内土地总量、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情况。
1987 年,全市土地总面积2056009 亩,其中耕地546624 亩,占总面积的26.59%;园地26912 亩,占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