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3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653
52米,风力电能将通过3.5万千伏海底电缆并入舟山主网。至2005年底,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0万元。
2005年,全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仅0.3万千瓦。
潮流能开发 1988年,择址岱山县龟山水道建70千瓦潮流能实验电站,该站的研究建造被列入国家
“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和国家“863”计划项目。是年4—月,由挪威NODET公司和国内专家组完成对龟山
5
航门的潮流调查。2002年1月,工程开始实施,建海上漂浮结构型潮流能转换装置,包括电站载体、双转子水
轮机、锚固系统、液压恒频发电与控制系统等部分;设计装机容量70千瓦,工作流速范围1.6~4.2米/秒,抗风
能力10级,耐波高度3米,锚固适应潮差4米。海上试验:当潮流流速2~2.5米/秒时,平均发电功率5~20千瓦。
电站载体为双转子水轮机、控制系统和发电装置的搭载平台,载体总长18米、宽9米,型深2.25米,采用液压
调速将机械能转换为稳定的压力能和输出转动,带动发电机工作,实现发电系统的50赫兹稳频稳压,具有蓄
电池充电控制、并网控制和相关的保护功能。电站总体形式为座海底固定式双转子导流增强型独立发电系统。
2002年4月,完成海上试验和试运行,并通过科技部委托的专家组验收。总投资180万元,由舟山市市长基金、
国家“863”计划经费、浙江省万象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电站命名为“万向号”。电站通过验收后未投入运营,
但该研建项目标志着我国潮流能研究基本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为中国可再生能源海洋潮流能的开发开创
了新途径。
电网建设
1989年后,加快陆岛联网、岛际联网工程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完善电网结构;从原有电网结构着手,
调整舟山本岛、岱山、六横、嵊泗四大区域电网结构,尤其对定海、普陀城区35千伏电网实施改造,解决电
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扩大电网供电能力;加快城网、农网改造以及供电设备标准化改造,提高电网安全可
靠性,在工程设计、设备选型、无功补偿、调度自动化等方面尽可能采用新接线、新设备、新技术。1989—
2005年,全市投入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4.54亿元,建设完成舟山—大陆100千伏直流输电联网、舟山—大
陆110千伏交流双回路联网、舟山本岛—岱山110千伏交流双回路联网、上海向嵊泗直流供电联网、舟山本岛
向周边43个岛屿电力联网等工程,以及110千伏桃夭门大跨越输电线路、110千伏秀山输变电工程和城东、甬
东、马岙、册子、盘峙、烟墩输变电工程、登步等35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新增110千伏变电所6所,110千伏线
路198.30千米,35千伏变电所24所、容量36.3万千伏安,35千伏线路310.66千米,新增10千伏线路845.58千米,
10千伏公用变压器1506台、容量45.9万千伏安。通过联网,原有的四大区域电网逐步发展成为舟山主网和嵊
泗电网两大区域电网,其中舟山主网(舟山本岛电网和岱山电网)通过110千伏架空线联网,实现本岛向周围
43个岛屿供电;嵊泗电网于2002年实现与上海±50千伏直流联网。整个舟山电网通过110千伏交流双回路电力
联网工程分别与大陆和岱山实现互联互补,通过海底电力电缆和架空输电实现岛际联网。2005年底,全市103
个住人岛屿中有96个岛屿由市县电网供电,仅极少数住人岛屿仍采用柴油机组发电供电。
直流输电 陆岛联网工程。1980年12月,国家投资4500万元动工建设舟山—大陆100千伏直流输电工
程,1987年11月27日联网成功,1989年8月30日正式投运,全长50千米,为国内第一条直流输电线路,被列为
国家“六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图3-54)。工程的投入运行,使舟山独立电网与大陆华东电网联结成一体。
2005年12月9日,该系统退役停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