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148

2001— 2005年,群众文化理论研究队伍持续扩大,研讨活动增多,每年有40~50篇论文参与研讨,并有
            多篇论文在省级和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2001年,宋继大《试析渔区老年文化群的形成和发展——兼论老年

            文化在渔区文化中的主体功能》获中国人口文化奖。2002年,宋继大《论舟山群岛基层文化建设》,沈碧芳、

            忻怡《关于村落文化建设五个需要之思考》,分获全国基层文化论文一、三等奖。是年起,每年全市理论研讨
            会均设立中心议题,集中深入进行研讨。2003年,宋继大、沈碧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下中国群众文
            化新内涵》获全国群众文化论文评比大奖。2004年,沈碧芳《舟山海洋民间艺术保护“三基”构想》和宋继

            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三席谈》、唐更华、周志金《民俗是民间文化的沃土》分别获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年度评
             比一、二等奖,另有2篇论文获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论坛一等奖。2005年,宋继大、奕汝《关于舟山海洋渔区

            文化长期繁荣的五点思考》,沈碧芳、涉群《提升农民学习力——实现农村文化新跨越的启动点》,获全国群
            众文化年度评奖二等奖,另有2篇论文入选“长三角”群众文化论坛。


            专 记 : “ 东 海 文 化 明 珠 ” 和 “ 海 岛 文 化 百 花 ” 两 项 工 程 建 设


                “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舟山市海岛文化百花工程”(简称“两项工程”)实施以前,舟山乡镇
            (街道)基层文化建设以省文化馆站考评定级为主要抓手,乡镇(街道)基层文化建设总体滞后。

                1994年10月,市政府印发《舟山市“海岛文化百花工程”方案》, 1994— 2000年在全市组织实施“海岛文
            化百花工程”,全面推进乡镇(街道)文化建设,包括乡镇(街道)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网络、文化队

            伍等文化事业的基础建设,以及艺术生产、文化活动、文化市场、文化法制等各个方面。1995年1月,省委宣
            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设“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 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的通知》,

            与“舟山市海岛文化百花工程”指导思想、目标一致。4 月,召开“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 舟山市海岛
            文化百花工程”动员大会,对实施“两项工程”提出“全面部署,分步实施,重点先行,典型导向,滚动前

            进,逐年验收,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工作方针。1996年4月,普陀区峧 头镇、朱家尖镇被命名为首批“浙江
            东海文化明珠”乡镇。1998年,制定《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次年起每年安排经费15
            万元,先定三年,用于补助和奖励舟山市海岛文化百花工程建设,并把“两项工程”列入市“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各县(区)相应制定经济奖励措施,对创建省“东海文化明珠”、市“海岛文化百花”
            乡镇给予奖励。

                “两项工程”启动后,各乡镇把硬件建设作为重点,改善文化设施,如朱家尖镇投资270万元建造2500
            平方米文化大楼,小沙镇投入20万元新建万册图书馆,白泉镇引进外资9万美元建造1100平方米图书大楼等;

            并根据各自特点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如普陀区虾峙镇“渔民文化节”、定海区白泉镇“白泉杨梅节”、普
            陀山连续10余年开展的“普陀山之春”,以及各乡镇的元宵灯会、桃花会、民间民俗大游行、舞龙、高跷等

            乡镇特色文化活动,丰富渔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至2005年底,全市有14个乡镇(街道)获“浙江省东海文化
             明珠”称号,占乡镇(街道)总数的31.8% ; 20个乡镇(街道)获“舟山市海岛文化百花”称号,占乡镇(街

            道)总数的45.5%。“两项工程”建设,改善了基层文化建设滞后的局面,为渔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生机。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