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1 - 舟山市定海区志
P. 471
第九编 海洋产业
军英勇抵抗,壮烈殉国,后人建“三忠祠”予以纪念。三忠祠原建于南门和昌弄 17 号,1997 年迁建
于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鸦片战争纪念馆内,陈列有图片资料、雕塑模型及历史文物等。
同归域 在北门海山公园陵园路东侧。为一合葬墓。清初,鲁王南明政权驻舟山坚持反清复
明斗争。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占定海,明将士臣民殉难者 1.8 万余人。郡幕僚乔钵收尸火化,合
葬于此,勒碑横书“同归大域”。
包祖才墓 在盐仓街道青岭里山口。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占领定海,青岭村民包祖才
活捉英军上尉安突德,解付镇海大营,体现出定海民众抗击侵略者的不屈精神。
古建筑
祖印寺 在昌国路 98 号,前身是五代十国后晋天福五年(940)建在衢山岛上的祖印院。宋嘉
熙二年(1238),迁至城内与接待寺合为祖印寺。元时,高僧一山一宁(台州临海人)任住持,弘传佛
法,声誉鹊起,号称“翁州第一古禅林”。“文化大革命”时毁损严重,后重修,建筑面积 6000 余平方米。
都神殿 在城区解放东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晓峰岭迁建于此。占地 4566 平方米,分
前后两院。前院为重楼结构,由门厅、戏台、正殿及左右看楼组成;后院为后殿及左右相连走廊,殿
宇宏敞,旧时以演“都神戏”闻名遐迩。
御书楼 在昌国路 105 号。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御书“定海山”银榜,二十七年置定海县。
三十四年,知县缪燧择地建楼 3 间二层,仿制“定海山”木匾悬楼上,称“御书楼”。
公墙 清光绪十七年(1891),城内火灾,烧毁大批民房,吸取教训,在东、西、中大街修筑 8 道
隔火墙(俗称公墙),墙高 6~8 米,宽 15 米,厚 0.5 米;中设月洞门,宽 2.85 米,高 4 米,用以阻挡
火势蔓延。至 2007 年,尚存 6 道。
老天福寺(东岳宫) 在双桥镇新裕村,建于宋代。南宋嘉熙年间,时任参知政事的定海人余
天锡回乡省亲,为该寺题“天赐福地”额,故以“天福”名寺。天福寺与东岳宫寺宫合一,占地面积 4
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殿宇宏伟宽敞,为舟山名刹,旧时是乡民集会之所。
甩龙桥 在小沙镇大溪坑上游,建于明代,清同治年间重修。单孔石桥,长 7.7 米,宽 2.4 米、
高 2.4 米,中孔净跨 3.7 米,拱
圈为条石纵联砌筑,桥栏上镌
有“桥栏傅奕秀造”。桥形状似
倒甩蛟龙,故名。
明清古街 城内中、西大
街形成于明末清初,街道由石
板铺就,两边为两层木结构商
铺,二楼临街一面建有雕花栏
杆。街上店铺林立,“文化大革
命”后,以经营舟山特色旅游工
艺品、礼品以及饮食、小吃为
主。 2007 年的小沙甩龙桥
447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