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9 - 开化古籍丛书之二:皇宋事实类苑(1—39 卷)
P. 269
· 264 · 开化古籍丛书 《皇宋事实类苑》卷第二十六 · 265 ·
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梁朝初置崇政院,专行密命。至
后唐庄宗,复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中书直行 笼门谢
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小事则发头子,拟堂帖也。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
本朝枢密院亦用札子。但中书札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枢 唐制,丞郎拜官,即笼门谢。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则拜舞于子门上,百
密院札子,枢长押字在下,副式以次向上,以此为别。头子惟给驿马之类用之。 官拜于门下,而不舞蹈,此亦笼门故事也。并《湘山野录》。
并《湘山野录》。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
宣敕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惟颜真卿
枢密院问降宣故事,具典故申院。按今有梁朝宣底二卷,朱梁正明三年四 与左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书云:“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供奉官,自为一行。
年事,每事下有月日,云臣李振宣,或除官、差官,或宣事于方镇等处,其间有云, 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
宣德宣命旨者。梁朝以枢密为崇政院,始置使,以大臣领,任以政事。正明年 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来,未尝参错。”此亦略见当时故事,今录于此,
是李振为使,当是以宣传上旨,故名之曰宣,而枢密院所出文字之名也,似欲 以备阙文。 《湘山野录》。
与中书敕并行,虽无所明见,疑降宣始自朱梁之时。晋天福五年,改枢密院承
旨为承宣,亦似相合。其底乃底本也,系日月姓名者,乃所以为底,闻今仍旧名。 请修时政记
熙宁七年六月十三日。或问今之敕起何时,按蔡邕《独断》曰:“天子下书,有四,
一曰策目,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自隋唐以来,除改百官,必有 梁修撰周翰一岁后苑燕,凡从臣各探韵赋诗,梁得春字,曰:“百花将尽
告敕,而从敕字。予家有景龙二年敕,其制盖须由中书门下,故刘祎之云:“不 牡丹坼,十雨初晴太液春。”上特称之。为史馆修撰,上疏:“自今崇德、长春
经凤阁鸾台,何谓之敕?”唐时政事堂在门下省,而除拟百官,必中书侍郎宣 二殿皇帝之言,侍臣论列之事,望令中书修为时政记。其枢密院事涉机密,亦
奉,舍人行进入书敕字,此所以为敕也。然后政事堂出牒,布于外,所云“牒 令本院编纂,至月终送史馆。自余百司,凡干对拜除授沿革之事,悉条报本院,
奉敕云云”也。庆历中,予与苏子美同在馆,尝携其远祖鎏剖彪肥本来观,与 仍令舍人分直。”皆从之。见《玉壶清话》。
予家者一同,字书不载敕字,而近世所用也。 《春明退朝录》。
宰相许才午归第
百官见宰相
太祖受禅,以赵韩王普有佐命巨勋,除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未几,
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则趋而入,宰相揖。 范质罢相,以公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既冠台符,参搃朝权,参政吕余庆、薛居
及进茶,皆抗声赞唱,谓之屈揖。待制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 正虽副之,但奉行制书,备位而已,不宣制,不预奏事,不押班。每候对长春殿,
仍进汤。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京官已下皆立。后殿引臣僚,则 启沃小大之务,尽于公,兼权之议,喧于时论。会李继迁扰边,用公计,封赵
待制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中书略贵者,示与之抗也, 保忠守夏台故地,令灭之。保忠反与继迁合谋,大为边患,河西搔扰,咎归于
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 公,因不得专政。诏令参政更掌印押班奏事,分其权也。旧制,宰相报到,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