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6 - 开化古籍丛书之二:皇宋事实类苑(1—39 卷)
P. 296
· 292 · 开化古籍丛书 《皇宋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九 · 293 ·
为之。嘉祐末,王荆公为合老,会学士有阙,韩魏公素忌介甫,不欲使之入禁 即日诏有司规度左升龙门东北居府地为三馆,命内臣督役,晨夜兼作,不日而
林,遂以端明殿学士张方平为承旨,盖用旧学士也。既而魏公罢政,凡议论皆 成。寻下诏,赐名崇文院,以东廊为昭文馆书库,南廊为集贤院书库,西廊八
出安道之手。以上出《东轩笔录》。 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书库,凡六库书籍正副本,仅八万卷,斯为盛也。昭文馆
本前世弘文馆,建隆中,以其犯宣祖庙讳改焉。淳化初,以吕佑之、赵昂、安
知制诰先试后命 德裕、勾中正并直昭文馆,则本朝直昭文馆,自吕佑之等始也。
集贤有直院,有校理。端拱初,以李宗谔为集贤校理,淳化初以和㠓为直
国朝之制,知制诰必先试而后命,有国以来百年,不试而命者才三人,陈 集贤院,则本朝直集贤校理,自和㠓、李宗谔始也。
尧佐、杨亿及修忝与其一尔。 史馆有直馆,有修撰,有编修,有校勘,有检讨。太平兴国中,赵邻几、
吕蒙正皆为直史馆,掌修撰,而杨文举为史馆编修。是时,修撰未列于职,至
索润笔 至道中,始以李若拙为史馆修撰。雍熙中,宋炎为史馆校勘。淳化中,以郭延
泽、董元亨为史馆检讨,则本朝直史馆、史馆编修、史馆修撰、史馆校勘、史
王元之在翰林,尝草《夏州李继迁制》,继迁送润笔物数倍于常,然用启 馆检讨,自赵邻几、吕蒙正、李若拙、杨文举、宋炎、郭延泽、董元亨等始也。
头书送,拒而不纳,盖惜事体也。近时舍人院草制,有送润笔物稍后时者,必 本朝三馆之外,复有秘阁图书,故秘阁置直阁,又置校理。咸平初,以杜
遣院子诣门催索,而当送者往往不送,相承既久,今索者送者皆恬然不以为怪也。 镐为秘阁校理,后充直秘阁,则本朝直秘阁、秘阁校理皆自杜镐始也。
三馆谓字同宣祖庙讳上一字。文馆、史馆、集贤院,建隆元年二月,避讳字,
学士朱衣双引 诏易名昭文馆。端拱元年五月,诏置秘阁于崇文院之中堂。
故事:学士在内中,院吏朱衣双引。太祖朝,李昉为学士,太宗在南衙, 学士赐带不佩鱼
朱衣一人前引而已,昉亦去其一人,至今如此。
国朝之制,自学士已上赐金带者,例不佩鱼。若奉使契丹及馆伴北使则佩,
学士入札不著姓 事已,复去之。惟两府之臣,则赐佩,谓之重金。
往时,学士入札,不著姓,但云学士臣某。先朝盛度、丁度并为学士,遂 得学士体
著姓以别之,其后遂皆著姓。
仁宗初立今上为皇子,令中书召学士草诏,学士王珪当直,召至,中书谕之,
三馆 王曰:“此大事也,必须面奉圣旨。”于是求对,明日面禀得旨,乃草诏。群公
皆以王为真得学士体也。
梁祖都汴,庶事草创,正明中,始于今右长庆门东北创小屋数十间,为三馆,
湫隘尤甚。又周庐徼道,咸出其旁,卫士驺卒,朝夕喧杂,每授诏撰述,皆移
他所。至太平兴国中,车驾临幸,顾左右曰:“若此卑陋,何以待天下贤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