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开化古籍丛书之六:棠陵文集、了虚先生集、芙蓉镜寓言
P. 184

· 180  ·  开化古籍丛书                                                                                                                                《了虚先生集》补遗         · 181  ·






             世无赎人者,必赐乎子产。为政以乘舆济人,孟子言其惠而不知为政。夫圣贤                                                               是故以王公之贵下师匹夫而不嫌于污,以匹夫之贱上诏王公而不嫌于僭,故人
             之于天下,必以身视之,而欲冀其共享安荣于无穷者,此圣贤之志也。彼其不                                                               和而道洽,灵气至而庶物昌。及周运既微,而诸侯各以其计功谋利之私,驰骋
             受赎金与济人,曾何足为圣贤重哉。然而二子固见非于孔孟者,彼固忧夫后世                                                               于兵革战斗之间,其所谓谋猷图策者,不越乎战攻守备之略,广地强国之术而已。
             之不能继而行也。后世之不可继而独可以执常道耶?常者顺而变者逆,吾以常                                                               上之以是贵求于下,而下之人非是莫售于上。举世之君臣皆化于功利之说,而
             处逆则其祸必大,惟知其逆而以变处之,然后揜然而不见其患害之形也。故夫                                                               先王胥教诲之意泯矣。然犹以其时之多事,故诸侯莫不以得士为尚,而士亦因
             足以行于一时而苟安者,必不足远流于后世,而使后之人遵而习之,而无弊者,                                                              得以显于诸侯之间,其受币聘、伟冠裳、客于诸侯之门者,踵踵相属。上之人
             必其知本而后能定于暂也。吾使吾身安之而后世蒙其患害者,皆非中道之所为,                                                              咸折节降气、舒情掘手以取其心志,有所论说,必使慷慨尽辞,辨是非、陈利
             此权之所以立也。故虽其反覆讹化,使人眩于见闻而所以遗万世之利,实在于此。                                                             害而无所忌讳。其闳达明俊之士,固皆列于上客宾卿,而挟一技艺之能者,亦

             兹圣贤所以舍彼而就此也,或曰道者在常而已矣。三皇氏之治天下,无为而化                                                               得自达而无弃士之处,此亦己荣矣。独以其论说不根于名理而忘其所谓德义者,
             成,不劳而民治。苟以斯言道而治天下,使后世得以继此而行之,固无不治者矣,                                                             此其君无负于臣,抑其臣之负其君者多矣。汉唐以下,世既平一,非有五分四
             亦何权之有是非知治者也。夫世有高下而其所以理之者,异宜是故。以三皇之                                                               裂之虞,故士亦无由逞其才智,而势稍孤矣。顾犹有射策决科之途,士或得掇
             道施于三皇之世可也,而以施于后世狡狯之民,吾见其变患百起矣。三代圣王                                                               拾三代余绪,立论以取一旦之利,不幸而未有所遭。其时尚文义,其卿相多嗜之,
             之治天下,亦得其所理矣。及夫岁月之久,则亦不能保其无变。夏尚忠,而忠                                                               故士犹得以文章依于卿相之门。操简含毫,著为诗词文赋,铿锵金玉,焜耀采色,
             之变也朴,救朴莫若敬。商革而修焉,则其变为鬼,救鬼莫若文。周革而修焉,                                                              备陈古今盛德于左右,以代博奕笙簧之娱。故士之衣食仆赁有所资,而声誉亦

             则其变复为薄。苟非其世而欲苟顺其常,以求无骇民之视听,则其患害非可计矣。                                                             藉以彰矣。虽不及乎战国之士之荣要,亦不可谓之穷也。呜呼,独见今之为士
             夫以圣贤之明睿而内量之有素者,犹不能保其未弊如是,是非圣贤之失其理也,                                                              者之难也,徒持有科第而已。不幸而未出乎其间,尚焉得王公卿相为之依归乎?
             理势之摩荡而难容,知力于其间也。故必权以制其宜,使可以行于当时,而后                                                               伏维执事以盖世之才,辅之以宏博之学,镇临邦郡,其屏奸黜弊之明,敷治立
             世亦不蒙其患害,故曰:权者,虽所以度一时之轻重,而实所以为万世常行之                                                               规之大,人人自以为有国以来未之或见,而遐方亦皆想望其丰采。士之得依末光,
             道也。君臣之分,如冠履之有别,圣贤岂不知其不可紊耶?卒之鸣条牧野之行,                                                              出入门下亦荣甚矣。况谨又尝辱知于左右,其所以衔恩谋报者,固有待,抑不
             亦不克免。当时孤高之士,若务光、夷齐之辈,亦非无不平之气于怀,则其后                                                               知执事将始终念而惠之否?谨之不肖,特以志大而难成,多学而不精,以至于
             世不罹桀纣之害,其尤汤武将何如耶?其所以甘冒而行之不恤者,夫惟欲使天                                                               今日耳。年十二三时,习举子业,稍稍能绳墨,辄弃去,谓非壮夫所为。乃学

             下后世不被其毒而宁受议于一己也。圣贤用权之心与其用权之道,恐不外乎此。                                                              孙吴兵法,久而计曰:幸天下无事,技虽成,将安用之?且时复贱武甚,其能
             若徒曰顺其常而无变,则天下后世之治乱,吾不能知矣。                                                                        取显仕耶?于是亦舍去。乃搜猎五经百家之言,著为文章。思与古之能文章者,
                                                                                                              驰骋上下,以垂不朽之光。既而见老释之书,悦其清虚高广之论,灰心还形之术,
             上刘太守书                                                                                            以为竟其业则足以立于万物之表,以与造物者无穷。而凡向之所事,举无谓矣。
                                                                                                              及今乃知,吾圣贤一源之道,向之僻陋之习亦渐扫矣。顾以奔走四方,未能成
                  谨闻三代盛时,其君牧之养民者,若父师之于弟子,而其人之事君牧也,                                                            其志耳。然使其得所依归,则其所就当不甚后于人,执事亦将念其才质之可就,

             若弟子之于父师。相告以善,相戒以不善。姰姰焉绝崇卑之势分,而乐泳于德                                                               不废其所以教养之者乎?古之人所以待士者,见诸载籍,班班可见。窃尝疑之。
             义之中。固不惟其朝廷相与之间得以相师,而闾巷畎亩之民苟有善,亦得以自陈。                                                             彼以王公之贵,其耳目心志之欲将无不得,而士皆不足为之,致其所以相遇甚
             虽诽谤讦詈之说,上之人咸嘉受也。盖道教之明而上下皆知,夫性分之不相远,                                                              优而相与甚勤者,抑亦取于士哉。意者其道固足以相资,而才固足以相济也。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