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开化古籍丛书之六:棠陵文集、了虚先生集、芙蓉镜寓言
P. 183
· 178 · 开化古籍丛书 《了虚先生集》补遗 · 179 ·
补遗 之,则其所与者均而至矣。物物能全而归之,则固不违夫天矣。吾未见其不违
天而殃也。然物之所以不能者,囿于气而夺于情也。圣人忧焉,是故设为所以
教之之术。取天地自然之节度而制作之,本之以其情而重违其好恶,盖所以驯
其气,约其情,而不使其失夫性分也。此礼之所由也。然其道可以取远效而不
易论 能收近功,是故彪悍弱昧者,咸厌其 铻而难入,而不知夫圣人之所以为此者,
固欲为物驱殃而就利也。今夫困穷寒馁之交攻,而水火干戈之夭其生,人知其
圣人之于道,未尝啬言之以隐乎人,亦未尝雅言之以易于人。立为之说, 为物之殃也,而不知夫失其性分,而归于禽兽木石之为殃之大也。物情莫不恶
而使天下后世自取其义焉。夫天地之道,大中而已矣。自其形而下者观之,若 殃而好利,然独不能趋夫圣人之利者,以圣人之所谓利始而趋之淡然,莫见其
有差殊也。自其浑然者观之,则见其中而不见差殊也。人固受天地之中,以生 甘腴,故皆不欲尝而试之。物之所欲,耳欲肆其听而目欲肆其视也;怒欲肆其忿,
而囿于形,而下者则鲜有不失其中者矣。圣人之意,以为阴阳之无倪,则道固 而爱欲肆其取也。此数者,诚足以快其心志,而圣人咸欲节而止之,此固物之
于是乎在。恐人昧于其初而将失其本真,于是立为之说而使人缘文以求道。故《周 所厌从也。夫父子之相恩而夫妇之相义,君臣之相敬而交友之相信,此人人之
易》者,后天之学也。始之曰乾坤者,立天立地之义也。然后推而为列卦,而 性而天与之之定分也。彼将肆其气质情欲之好恶,则性未有不离,而父子、夫妇、
终之于既济,此生之序也。既而以物不可终穷,故继之以未济,所以见终而复始, 君臣交游不相残害者几希。是故圣人曲为之阑,闲而且驯而导之,欲其不罹夫
而复可以为乾矣。乾者,即圣人一以贯,何旦一而已。六十四卦,则适而为万 斯殃也。磨炼其气质而正静其心志,使其久而优游通明,动静不与天违,此所
矣。始之以一而推之于万,则固可见其无穷,故举一则可以尽其余,此圣人之 谓利也。圣人所以为教,而物莫能趋其极也。昔者孔孟于战国扰攘之际,其治
意也。然犹恐人之不能测识而复断之以文,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一阴而复一 政必欲根之于礼义。此固子西、梁惠之徒以为迂阔者,及夫名分之不正而君臣
阳,是其变易果有倪乎,故守其中则一而已矣。凡阴阳必交错而后成卦者,见 上下相残害无宁日,夫然后知圣人之道之大也。今夫奸臣贼子欲逞其鲸鲵之志
一气之流行而非止于一阴阳也。刚柔进退之极,则悔吝生者,以其不中而一则 者,盖常十九矣。乃至终身睥睨垂涎而不敢一动其喙者,徒以昭昭之名分有以
违道而凶也。然亦可见其始之吉而无所谓悔吝也,圣人示人之意至矣。犹曰作 獖其齿牙也,而鄙夫不知,遂以圣人之礼法为悬赘,急欲去之以恣其猖狂。呜
《易》者,衰世之意,以道不兴乎文也。呜呼,孰知后之君子乃复乱圣人之意乎。 呼,其亦不思也夫。
圣人之立言如此,其不易也,而其虑天下后世如此。其深也,盖啬言之,则使
人难夫道。雅言之,则使人易夫道。立之中说,使天下后世智者固能缘文以求 权论
道,而中人守之,亦不失其所以生。唐之韩愈氏,乃倡言乱之曰:圣人之道在
于文,而生人之理止于衣食男女而已。呜呼,诚如韩愈氏之论,则圣人作《易》, 理之流行于天地间,盈虚消息不能以皆齐,而气与之相为终始。是故古今
真为卜筮之书,以济生人之具也。使天下后世于是求之,则去道远矣,而圣人 以来,一治一乱,虽有圣贤处于其世,亦不能安其常而治之,兹固理势之适然
之意泯矣。予忧焉,作《易论》。 也。吾以一身居于其位,而使天下于于然安于吾风化教养之中,以成吾经纶天
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之事业,是岂非圣贤之所欲哉。然而有不能逞吾之志者,
礼论 固理势之不能齐一也。理势之如是,而吾欲拳恋拘囚而为之,欲其患害之不炽
者,鲜矣。何则天下之事,固有顺之而逆,逆之而顺者,此士君子深不可不致
天之与物有定分,弃其分则违天而殃。何谓分?曰性而已矣。夫物物而与 审于其间也。昔者鲁法赎人,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嗟曰: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