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0 - 光绪太平续志(志书)
P. 510
温岭丛书第三辑 光绪太平续志
孙愐《唐韵》,诋宋人并韵一百七部为非古,实则读《说文》未为知
《说文》,即于《唐韵》,亦不过谓韵书传者莫先于此,其中得失无辨
也。许君书名《说文解字》,固统字之形与声解之。后学略习篆古,
苟自矜异,惟形是求,至某字某读,一从徐氏所附孙韵之音切,于
本书云“从某、某声、读若某”概置不问,有显相违背而安之为固
然者,如是何取于读《说文》也!六书之体,三曰形声,言声不离形,
形者声之本也。而声又随乎气,气有阴有阳,故一字之音而或从阴,
或从阳,或阳而阴,或阴而阳,或阴阳各造其偏。《淮南子》云:“轻
土多利,重土多迟 ;清水音小,浊水音大。”五方风气有迟疾轻重之
不同,其为声固未可以执也。昔人知其然,故但以“某声”者明字
音所出,以耑其本,以“读若某”者设为譬况之词,使人依类而求,
即离绝远去,而因此声之本以究此声之变,无患其不合。《易》曰:“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谐声之法,引而上,引而下,即气求之理。若
反切之兴,在于汉后,许君时乌有此哉!郑康成《毛氏诗笺》云“古
声填、置、尘同其注”,他经言“古者声某、某同、古读若某”之类,
不一而足。周、秦先代之音不能不变而为汉,汉不能不变而为魏、晋、
六朝,固亦时为之。韵书之作,汇取各家音注,准以当时所读,别
其轻重清浊,为之部分,学士遵行已久,所谓古今异宜,何必尽非。
至论字音之本,实与《说文》违异。以《说文》形声相系,韵书就
声言声 ;《说文》声气相求,韵书只论同声之应 ;又其部居错杂,分
合类出臆见,此学兴而学者苟趋其便,衷于一读,且狃于平上去入
之界之不可移易,谐声之法废而许君之学从兹晦矣。昧者至以徐氏
之《说文》为《说文》,如宋祁笔记引《说文》:“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
名㘥,㘥音由。”盖宋人已不知辨,后此无论已。郑樵讥《说文》为
目学,《广韵》为耳学,今以孙韵音切强缀许书之后,不几于两失而
兼聋瞽乎!夫学必明乎古今,读魏、晋、六朝以后之文,用韵书可
500
立飞图文 一校 成品尺寸:148×210mm 版心:110×167mm 26 行 ×29 字 字号:10.5 磅 书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