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品读三门》之《人文三门》
P. 68
为惨烈,当时清廷内迁沿海居民,计迁成丁8710人,妇女5760人。至康熙九年(1670)
展界开禁,始回迁成丁24132人,妇女1350人。两次回迁,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及
人口减员,滨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致命打击。
当时的宁海县令河北省新乐人李文,作为一个海禁的执行者和当事人,目睹清政
府颁布“迁海令”后,焚毁沿海房舍,迫使大批民众离乡背井,抛妻别子,又逢旱灾,造
成当地经济萧条、哀鸿遍野、饿殍满目的惨境,曾作《遣民行》诗一首,洋洋数百言,诗
中不乏“青磷间白骨,村市亦战场”“庐舍成灰烬,焰腾百里光”“老稚惊欲死,只遵就
周行”“饥来煮野菜,和根从鸣肠”“父子分南北,夫妻拆鸾凰”之句,描述了当时迁海
百业尽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惨绝人寰的场面。
·大迁遣
明末清初,葛岙王家村人秀才王文贵,曾经倭患匪害之苦,又受战乱逃荒之难。清
未顾斯文赤双足,荒田野地是吾犁。
初,他被聘在石所庄(今沙柳)私塾教书,生活总算安定了下来,但命运多舛,又逢遣边
方将耕种图生活,连年水旱狂风起。
之厄,赤野千里,民不聊生,他满腔悲愤地写下了《起迁歌》。全诗60多句,400余字,
仰不足以瞻父母,俯不足以救妻儿。
读来句句辛酸,令人潸然泪下:
长年累月无定寓,春夏秋冬常移徙。
皇天何日度残殍,何日归家觅旧基。
鲸鲵鼓浪扰边陲,滨海苍生遭仳离。
朝廷令下安边策,东南附海尽迁移。 康熙八年(1669年)秋七月,浙江督抚赵廷臣奉命南巡,步至宁海东开岭,见三门湾
一炬烧尽沿村屋,划界编桩谨护持。 畔本是山肥水沃、民丰物阜之地,眼前却山河狼藉,荆棘遍地,荒草蔓生,尸骨横陈,满
军民不许潜透越,墩台营寨密如棋。 目疮痍,一片惨凄景象,于是写下了《南巡》一诗,与奏本一起附寄给康熙帝,诗云:
大人屡出巡边汛,随山砍木葺樊篱。
苦哉筑界几时休,嗷嗷度日无归期。 钦承简命出长安,无限凄凉带泪看。
初年尚有移来粟,老幼尤有旧衣披。 满野蓬蒿人不见,连天荆棘马难前。
日久衣食无从问,流民塞道哭声低。 犬衔枯骨筋犹湿,鸦啄残肤血未干。
桑田沧海难估计,富有穷时贫益疲。 寄语朝中诸执事,铁人无泪心也寒。
富到穷日苦不胜,贫益疲时无可思。
康熙二十二年(1683)沿海人民终于迎来了展界开禁,三门湾百姓陆续复迁故土。
父卖亲生儿和女,母走他乡作人妻。
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健跳复设为寨,居民重新聚集,生活才重新走向了安定。明、
资容美者嫁营兵,丑陋为奴忍作卑。
清海禁给三门湾沿海人民带来了难以言喻的深重灾难,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
嗟彼鳏寡无所靠,鞭抽脚踢受凌欺。
展,给三门湾历史留下了极为惨痛的一笔。
满挤道路是流民,鸠形鹄面仅存皮。
海开则国昌,海禁则国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6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17世纪
人道读书荣宗祖,我读书兮遇此时。
的荷兰,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和当今的美国,都是如此。21世纪以来,中国这
薪柴似桂粒无炊,那见文章可疗饥。
个曾经饱受海禁之苦的古老民族,终于吹响“海洋强国”的号角,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
人道种田好度日,我种田时收无几。
复兴之路一步一步迈进。
52 | 人文三门 第二篇 鼓角争鸣 |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