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品读三门》之《人文三门》
P. 90

文天祥作《寄张和孙》诗一首:


                                          魏唯变张禄,越蠡改陶朱。
                                          谁料文山氏,姓刘名是洙。

                    此时,张和孙才知道“刘洙”就是举世敬仰的丞相文天祥,不禁感慨万千,想文丞

                相一介书生,却铮铮铁骨,在国难危急之际,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面对岌岌可危的南
                宋王朝,仍忠心耿耿。于是,更坚定了他誓死报国的决心,矢志抗元。他当即疏财招义
                兵,慷慨捐献家产,以充军饷,打造船只,传檄四方。他们以仙岩洞为联络据点,一时三                                                                                          ໴aွḤḤؑ
                门湾风起云涌,四方爱国志士云集,成了抗元的前沿。台州各地在张和孙义檄的感召

                下,纷纷组织义兵,与元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ḤḤḤḤḤḤḤḤḤ——布衣帝师
                    为了追随文天祥,张和孙经海道南下,并于福建福安与文天祥会师。张和孙前后在
                福建、浙江沿海与元军大小二十余战,总是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屡挫元军。他建议与                                                                                               叶兑(1307—1389),字良仲,纡岸(海游街
                各路义军合兵攻打明州,再收复京城临安,但受到把持朝政的左丞相陈宜中、越国公                                                                                            道上叶村)人。幼受祖父叶培(咸淳进士)家教,

                张世杰等人的阻挠,最终未能实现攻取明州的计划。                                                                                                          博通经史,尤精天文地理,不愿出仕,于故里授
                    景炎二年(1277),元将张弘范由南路长驱直入,与义军在海上展开了激烈的战                                                                                        弟子。
                斗。面对汹涌而至的蒙古铁骑,势单力薄的张和孙率领义军拼尽了全力,奋勇抵抗,牺                                                                                               元末,海内干戈四起,群雄争霸。朱元璋立
                牲惨重,血水染红了海面,义兵大都阵亡。张和孙终因寡不敌众,战船被炸裂为两截,                                                                                           足建康,雄视天下。时北方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

                落水被俘。押解至张弘范军前,张许以高官                                                                                                              兵势甚猛,寄书建康,欲招降朱元璋。兑虽蛰居
                厚禄,劝其投降,张和孙大义凛然,厉声道:                                                                                                             海偶,却审时度势,知元将亡。时方国珍据浙东
                “我生为宋民,死为宋鬼,何怪我为?”遂                                                                                                              沿海诸郡,兑知其无能,不足以成大事,辄晦匿
                被杀害。元兵还屠杀方前张氏家族,张和                                                                                                               而居。遂间道之金陵,以一介布衣谒朱元璋,献

                孙的儿子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当时有人劝                                                                                                              《武事一纲三目》,陈取天下次第策略。朱奇其
                他往海岛上逃生,遭到他的拒绝,说:“焉                                                                                                              言,屏人命坐赐食,欲留用,兑婉言辞谢:“如策
                有父死而子生者?”结果也惨遭杀害。                                                                                                                可采用,使苍生早获安乐,为愿足矣。取荣华富
                    南宋王朝苟安于东南一隅,摇摇欲坠,                                                                                                ·叶兑像        贵,并非所愿。”元璋厚赐银币、袭衣而还。

                已经无力回天。张和孙在国家危难之时,挺                                                                                                                  太史宋濂当时以文学辅东宫,见其文章,赞
                身而出,毁家纾国难,“不惮捐躯,而为恢                                                                                                              叹不已。适宋濂回浙东,与叶兑同舟,又索叶兑
                复之举,其志虽不酬,其忠肝义胆足以愧当                                                                                                              文章十余篇细阅,对兑说:“仆好古文,凡天下
                时而风后世矣《张氏宗谱》”。张和孙的爱                                                                                                              士大夫各能文辞者,皆得相与上下议论。先生居

                国情怀和忠烈气节,在动荡不安的南宋末                                                                                                               乡郡,文字赡蔚不在诸君后,而独见遗耶?”遂
                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与结为至交。叶兑归后,益敛迹不出。



           74 | 人文三门                                                                                                                                                            第四篇  古哲先贤 |  75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