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品读三门》之《人文三门》
P. 86
·文天祥、王亮题的匾额 ·岙楼宗祠
aੌ๕৫
ḤḤḤḤḤḤḤḤḤḤḤ——抗元义士“楼半县” 家教育,教以耕读诗礼,训以勤俭忠厚。据岙楼《楼氏宗谱》记载,赖楼栋之荫庇,岙
楼楼氏耕读成风,至明代永乐年间一共出了监生42人,邑丞20人,生员30余人。
三门县亭旁镇岙楼村祠堂有一副对联, 时值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出使元营遭拘捕。押解大都途
“御笔封楼传万古,半县粮饷祝千秋”。这副对 中,与杜浒、胡文可等12人从镇江脱逃,辗转至通州下海,南下永嘉寻找益王,以图重
联事关岙楼楼氏祖上“御笔封楼”和“半县粮 整旗鼓,起兵抗元。船经猫头洋过岙口,有十余艘敌船追踪而至,文天祥等人避入仙岩
饷”两则历史典故。 港,弃舟登岸,夜色中至城门(今花桥)遇张和孙。两人纵论形势,分析军事,决定在本
岙楼楼氏本姓娄,只因其远祖唐代名将娄 地广招勤王义军。文天祥离开后,张和孙变卖家产,筹集粮饷武器,招募义兵,打造船
师德。 只,广传勤王檄文。
娄师德(630—699),字宗仁,郑州原武 岙楼刘栋见到檄文后,热血沸腾,难以自抑,生为宋民,蒙受皇恩,岂能坐视国
(今河南原武西)人。娄师德因战功显赫,两度 家灭亡而无动于衷?国亡则家亡,国衰则族衰!于是,他与隐居在邻村祝家庄的宋室
拜相,并赐木为“楼”,改为楼姓。此为岙楼宗 侍郎祝治民以及寄寓其家的宋恭宗朝尚书金殿之四女金四娘等人探讨解困之计、救
祠本邑进士王亮所书“御笔封楼”的由来。 国之策。
自楼氏迁居亭旁狮峰山麓后,人口日繁,蔚 此时,三门湾风云激荡,周边各地士绅已纷纷响应张和孙之抗元壮举。张和孙率义
为望族。到了三十二世时,出了一位急公好义的 军出三门湾,与文天祥在福建省福安县会师,在浙闽沿海一带与元军大小二十余战。长
人物。此人名楼栋,号亭立。由于见多识广,善于 时间的苦战,致使义军粮草中断,无以为继,丞相文天祥只得发号令,希望大宋百姓在
经营,他的田亩土地逐渐扩大到年收成千余石, 生死存亡的关头能捐粮帮助渡过难关。
富甲一邑。楼栋素来乐善好施,对族人关爱有 ·楼亭立像 楼栋时常长叹碌碌无为,正愁报国无门,听闻此事,当即捐出相当于当年宁海县半
加,经常拿出钱财来为楼氏一族做公益事业。为 个县的田产粮资,支援文天祥、张和孙的勤王义军,以表救亡之心,被时人赞为“楼半
了管护住岙楼的风水,他特地建造了七星墩和 县”。文天祥感动于他的爱国义举,亲笔为岙楼宗祠题字“承恩堂”,并嘉奖楼栋冠带,
五洞桥,花费工时万计而毫不吝啬。同时还建造 以荣其身。
钟岩书院,捐献出相当的粮产田亩充当书院教 赤子之心,天地可表。因此就有了“御笔封楼传万古,半县粮饷祝千秋”这副宗祠
赀和祠堂祀产,令岙楼楼氏子孙在学堂中受儒 对联,用来激励晚辈后生。
70 | 人文三门 第四篇 古哲先贤 |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