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品读三门》之《人文三门》
P. 89

浩渺,东有无尽海域,南有绵绵群山,意欲借此
            地募兵训练以图振兴宋室。

                文天祥夜宿仙岩洞,从洞中老道口中得知,
            自古台越民风悍强尚侠义,乃藏龙卧虎之地,
            每当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之时,就会发生一些
            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多有为国家为民族干一

            番事业之英雄豪杰。老道告知,附近城门(今花
 ඹaᅦބ෤      桥)方前村张和孙父子,为人侠义,才识过人,
            是当时台州有影响的实力人物;还有亭旁祝家
 ḤḤḤḤḤḤḤḤḤ——毁家纾国难的抗元义士  庄祝治民、岙楼楼亭立俱为当地豪杰,久有报


            国之志。
 张和孙(?—1277),字哲斋,三门县花桥方  第二天,文天祥自称朝臣刘洙,与杜浒、吕

 前村人,自幼聪敏,关心国事,平生好读史书,擅  武、胡文可等乔装打扮,悄悄地前往方前村。过
 射行,屡试不第,即隐居独乐,筑义方堂,淡于功  村前石牌坊,听见一户人家传出琅琅书声,门口
 名利禄,教子课徒。他痛感南宋国势衰微,社稷  有对联:“护国元勋裔,中兴名将家。”始知乃
 颠危,国难深重,自己有志难伸,报国无门,寄情  大宋开国元勋张永德(928—1000)后裔张和

 于山水之中,经常聚集村中青年习武强身,磋商  孙之家。
 武艺。方前村十八短棒,远近闻名。张和孙曾作  文天祥叩门而入,张和孙迎至义方堂入座,
 《吊宋高宗》诗一首:  热情款待。宾主相见甚欢,纵横国事家仇,倾诉济时忧国的抱负、报国无门的悲愤。是

            夜,文天祥信步庭院,见义方堂丛篁环绕,修竹摇曳,海风徐来,风景清幽,遂题其堂匾
 鳌背龙飞集武林,无端麦饭也关心。
            曰“菉漪堂”,并赋《菉漪堂》诗一首:
 五城无限思乡泪,莫向浮门泣故琴。

                                      义方堂上看,窗户翠玲珑。
 作者讽刺宋高宗偏安江南,不图恢复中原迎
                                      砚里雩坛月,席间淇水风。
 还二圣,而只对故琴哭泣的屈辱行为。
                                      清声随地到,直节与天通。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大举南下,直逼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文天祥
                                      庭玉森如笋,干霄雨露功。
 (1236—1282)忍辱负重,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营被扣。押送大都(北京)途经镇
 江时,文天祥偕杜浒、吕武、胡文可等乘敌军防备松懈时脱险,历尽艰难,辗转到通州  文天祥就在张和孙家与杜浒、吕武、胡文可等计议复宋大事,共约举义抗元,策划
 (今南通)下海,意欲先入台州,再由陆路南行,寻找广、益二王。文天祥所乘海船进入  招集义勇,以仙岩洞为据点,伺机出击,收复失地。商议决定由张和孙联络三门湾地区
 浙东沿海后,得知明州(今宁波)陷落,台州消息又不明,前途未卜。当船至三门湾遇敌  志士,聚集海上豪杰;杜浒则去黄岩、天台一带组建义军;而文天祥则号召温、台各州

 船十多艘追踪,文天祥急忙命船工乘着夜色迷蒙甩掉敌船,避入仙岩港(今三门县浦  义军,收复两浙失地。文丞相在义方堂盘桓数日,欲取道章安赴温州,张和孙召集村中
 坝港),弃舟登岸,循着山径,登上仙岩洞。见洞内深幽奇险,洞外苍松翠竹,远眺碧波  壮勇,聚船护送,从仙岩港出发至浬浦,过桃渚入海门,至黄岩弃舟陆行。



 72 | 人文三门                                                                  第四篇  古哲先贤 |  7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