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2 - 古桥神韵
P. 152
古 桥 神 韵
桥名与地名
在很多地方的地名、村名都带有一个 胡两姓续修宗谱作序,两姓同住一村,为
桥字,是因为当地有座有名气的桥梁存在, 什么一写“藤桥”,一写“桐桥”呢?
而以桥的名称来命名地名和村名,这些桥 1995 年版《天台县志》载:“齐召南
也成为地标,而名留千古。 (1703—1768 年 ),字次风,号琼台,晚号
息园。县城龙门坦人。”乾隆元年 (1736
一、屯桥村、屯桥乡 年 ),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参修《大
天台有个屯桥村,乡名也叫屯桥乡, 清一统 志》,并充武英 殿校勘经 史官,曾
它位于天台盆地的西北边缘,松山以北, 任时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
石壁岭下,屯桥村为屯桥乡驻地,乡因村 并任皇子宏瞻师傅。曾选写成《外藩书》,
得名,村因原有古藤桥而得名,历史上村 “凡边塞以外道里远近,山川险夷,地名
民以胡、徐两姓为主,胡氏于宋天禧五年 沿革,都记载得很详尽”。乾隆帝带着《外
(1021 年 ) 首先迁入。屯桥村历史上曾称藤 藩书》谒先祖陵园,渡热河,上长白山,
桥、桐桥、洞桥,虽在演变,但均离不开 凡舆马经历处,查核此书,无不准确,赞道:
一个“桥”字。 “齐召南之博学,一至是乎。”对于这样
据天台县地名志载,屯桥乡:“据传, 一个受到乾隆皇帝称赞的大文豪,侍读学
元时横跨村东洞溪上建有一座桐木结构的 士,皇子师傅,对塞外的山川险夷,地名
桐桥,乡以桥得名。清礼部侍郎齐召南为《徐 沿革考证得清清楚楚的大文人,对于他出
氏宗谱》作序时写作藤桥。一说因溪边古 生成长,且晚年居住生活的家乡,于晚年
藤延伸两岸如桥而得名。”但在写屯桥村时, 为本邑同一村的胡、徐两姓宗谱作序时,
“以村东藤桥得名”。1915 年建藤桥学堂, 同一地方,却用了“藤桥”“桐桥”两种
后简写成“屯桥”。但《天台水竹胡氏宗 地名写法,令人深思。难道齐召南在晚年
谱》中有一篇《胡氏始迁桐桥总祖旧序》, 一时糊涂了?对本邑情况欠了解?或者笔
也为齐召南所写,文中有“宋真宗时,仕 误?非也。想必这一地名的三种写法早就
天台录事参军建仁公,讳 者,家桐桥”, 在本邑民众中同时通用,社会上认可。而
却用“桐”桥。该序作于 清乾隆二 十九年 且当年胡、徐两姓人中也有文人,若有一
(1764 年 )。同是齐召南于晚年为本邑的徐、 种写法错误,必有人会于当时提出要求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