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古桥神韵
P. 154
古 桥 神 韵
屯桥片,但不管时代的变迁,名称的变化,
该地名 均离不开 一个“桥”字,桥 是地名
命名的核心,藤、桐则是造桥的一种材料,
因材料而变,桥名变,也属常理,村东面
的小溪上自宋以来有一古桥存在,已是无
可非议。然而藤桥早已根断藤烂,桐桥已
早湮没。现屯桥东南村口的屯桥溪上有一
座古石拱桥叫绳武桥,桥头古樟苍老,桥
上 藤 草 密 布, 几 遮 券 脸 石 ( 图 一 ), 为 圆
弧 形 条 石 拱 桥, 长 11.50 米, 净 孔 径 7.10
米,宽 3.70 米,等截面拱券,厚 45 厘米。
图一 绳武桥
1873 年徐周云公下裔孙重建。它在古树下
停立,小桥流水千年樟,组成了村口的一
道风景线,乡、村道水泥路上跨溪的现代
桥梁已建,绳武桥也因老而驼背,退而休之,
站在村口观看今日之繁荣昌盛,车水人流,
桥下之源源流水,还在不断地诉说着它的
前辈藤桥和桐桥。
二、茅桥与小田村
据 宋《 嘉定 赤 城 志》 载: 天 台 的“ 茅
桥,在县西二十里。旧名通济,后以地多
茅姓,更今名”。唐朝提刑官罗适 (1029—
1101 年 ),宁海海游 ( 今三门 ) 人,未第时,
尝露宿桥上,后持节经从,有诗云:“京
城湿墨遗相知,心绕天台四散飞。记得小
田桥上月,五更河露湿人衣。”称茅桥为
小田桥。因桥位于小田村与三茅村间,靠
近三茅村,但驿道是过桥后经小田村北上,
故称小田村。罗提刑未入仕时,曾露宿小
田桥上过夜,皓月当空,月色皎洁,流水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