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天台行旅》
P. 168
造桥建庙于九遮秀谷的中心地带,命名庙后的山崖为“亚父石船”。亚父庙
建于宋代,至今仍是香火鼎盛。庙后有新辟的望楚洞,眺望关山重重,思绪
却如轻盈山鹰,鼓翼而去。
何元清家在村口,一处三层楼,下面开着一家小杂货店,店面虽小,
却是省级的五好经营户。他写文章,报纸上也发表多篇,也拍摄一些九遮山
的风光照片做资料收存。经明堂村,登三峭峰,三面悬空,高约数百米,上
有蛤蟆田平坦开阔。走过蝴蝶泉便进入李家岙,时见石头垒砌的小屋,虽是 ▲ 大 溪 蒋冰之 摄
望山贮灰之用,但颇能入画。间或古树秀竹却宁静丰常。纵有蝉声盈耳却颇
有韵律。仰望三峭峰如雁荡的合掌峰;观天柱岩既如石笋挺拔,又似将军肃
立凛凛威风。明堂村民说:“走进李家岙,雁荡不想到”,自豪之意不在言
表。李家岙中有一处胜景,名叫“落水虾”,岩形如一尾小虾跃入水中,其
背有岩状如送子麒麟。伫立岩下,见悬崖摇摇欲坠,崖上丛树欲飞,颇有气 后记
势。过龙潭坑小石拱桥,到“泄上”村,“泄”为瀑布,村庄是山寇绿林啸
聚的地方。与他交谈,遮山的妙趣就在这个“九”字。“九”乃是真原之数,
九九归一,方能返朴归真,再翻过去就是功德圆满。“九”就是一种美的极致啊。
本书的写作,先后用了13年的时间。大概是1999年,我在台州市文联工作,
从九遮山返回街头镇,听陈兵香言道,街头镇沿着始丰溪沿岸而建造, 应天台宣传部门之约写作此稿,当时曾准备出一套五本丛书,我负责写天台
就像一条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这老街就像一条缆绳,老街一端的石板桥 自然风光部分。后来出书的事因故搁了浅,稿子被我要了回来,锁在抽屉里,
也像一条缆绳,而老桥一端的古樟树也该是系船的木桩了。坐在这条船上, 随便一放,不觉十二个生肖轮转了一回。
两旁的青山绿水倏倏地隐去。 去年,我把经年积累的乡土笔记整理出来,融合自己的情感,写了一本
相约在湖窦古镇,一段小小的石岸,一个小小的埠头。舟行,舟止。我 散文《天台茶》,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听说影响评价甚佳。于是又从抽
应该透澈澄明,宁静散漫,如溪水一般,在反复的回眸和凝思中,波影叠叠, 屉里翻出这本旧稿,重新构思创作。旧稿的部分内容尽管发表各级文学旅游
云影霭霭,我可以化成溪中的一只翠鸟,随意地翻飞停留,也可以像一尾小鱼, 报刊或书籍中,看起来还是零碎而不成体统。既然是《天台行旅》,仅仅单
尽情地翔游与穿梭。对着这清明的天台山,我一路歌行,满目空明中,耳边 纯描写风景,显得单薄浮浅,需要兼顾到历史文化轶闻情感等诸多方面,充
响起艾芜《南行记》中的那首歌,旋律悠然,顺水漂漾而来。 实更多的细节。无奈的是,我于 1997 年离开天台,2002 年谋生京华,重走天
台山成为极奢侈的愿望。幸好从业于国家级绿色乡土文化期刊,假公济私,
流水呵 慢慢流 流到东边大海头 那里啊 没有忧 那里啊 没有愁
重游家山,发现山中景物非同从前,并增添许多新景,于是作适当增补更新。
撩水作歌,我的心情与天台山水融为一体。 在不影响文学艺术与情感表述丰赡性的前提下,尽量以最简洁的文字,蕴含
最细腻的情感,传递最丰富的信息,遵循出版部门的要求,把原文从 15 万字
二零零零年一月初稿于浙江省台州市文联
缩到 9 万多字,保持原有格局,期间得到诸多老师和朋友正教和鼓励,加上
二零一二年六月五稿于北京通州大运河畔
我多年的经验积累,这本书稿终于如愿以偿地完成。我如释重负,体会到大
众成就的轻松与愉悦。
168 天台行旅 后记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