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天台行旅》
P. 73
成了日本的茶圣。他的再传弟子道元和法孙圆尔辨圆入万年山求法,开创了 间,觉得万年寺着实是个憔悴的老僧,历经沧桑,在岁月的烟尘里,结跏趺坐,
日本佛教曹洞宗和临济宗,万年寺从此名扬东瀛。 寂静,冷清,完成苦苦的一生守候。
万年寺的兴盛,与它吉祥的名字有关,由此得到帝王的尊崇。宋孝宗问 二十世纪的末期,这里来了两个僧人,一个叫雪童,能诗善文,为万年
天台人宋之瑞:何所居住?答曰:臣家天台。问 : 你处名山圣刹孰能冠?答曰: 寺的重兴奔波,可惜事业未竟,壮志未酬,而继承遗志的是他们的徒弟悟知,
惟有太平、鸿福、国清、万年!皇上龙颜大喜。宋太平天禧年间,朝廷累赐 一个年轻的三十多岁的青年。
万年寺以朱衣宝盖及御袍曳履;宋仁宗赐衣万年寺,上绣“如朕亲到”字样, 苦苦修炼经年,万年寺迎来了重兴。公路也通了,围墙以及配套设施也
万年寺专建“亲到堂”奉之。万年之名,在皇帝眼里看来,是吉利的,象征 新建起来了,古刹新兴,一片辉煌。进入西南禅壁的重檐山门,从明庐居士
着基业万年,就像国清之名,昭示着国家清平一样。所以,宋时,万年寺规 题写的万年禅寺的匾额中穿过去,走过修竹翠木相拥的甬道,我从天王殿中
模最大,列为全国十大名刹之一。尽管在清顺治年间被火焚烧过一次,但到 看到赵朴初所题写的“东晋名刹”,这万年寺的悠久的历史令人景仰,拜谒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古刹重光,殿宇数以千计,一次度僧 500 余。 者纷至沓来果然迎来众多的中外游客,我想万年寺的前辈们,会感到由衷的
从《天台县志稿·方外传·释》中,我见到这么一则记载,却是真实的 欣慰的!
生活禅。清高宗时,万年寺主持僧物成,向朝廷请赐藏经。他相貌丑陋至极, 万年寺大雄宝殿的柱子上,挂着天台乡贤高汉先生所撰写的对联,立显
高宗嫌恶不已,问其名,答物成,高宗错听为佛成,“既然佛成,何必请经!” 特色精神:
下旨将其投入大牢,物成不饮不食,端坐七日,入定安详。有亲王远见狱中 名山复古刹 金容庄严 触目皆是清净土
升起火光,近而视之,见物成端坐,便启奏皇上。高宗召来物成面试,物成 胜地建道场 甘露遍洒 经耳无非微妙音
背诵《金刚经》,对答如流,果然不
同凡俗,乃赐龙藏一部。 从大雄宝殿传过去,进入了讲法堂,其楼上是藏经阁。讲法堂内有缅甸
我曾经见过日本人拍摄万年寺的 白玉佛一尊,重 5 吨,为台湾信士所赠,原藏国清寺,后转奉在此。堂内对
老照片,气派宏大,可惜遭了兵燹, 联为弘一大师所书,“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可与
仅留三大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光 万年寺挂于大雄宝殿之上的另一副弘一大师所写的对联相呼应:“平等观诸法,
寿楼)三古杉而已!徐霞客来时,“寺 其心无所染,慈光照十方,为众作归依”。三大殿为万年寺的中轴线。东序,
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 为云水堂,可接待僧人挂单,也可供游人住宿,后面是僧寮,为僧人的起居
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文革 生活区。北端是斋堂,并列与禅堂,之间通有长廊至厨房(香积厨),其后
期间,树在,殿破,清响不再,竟成 为方丈楼。 万年寺的西序,影堂位于南端,为供奉历代的祖师像,珍藏历史
了学校和农舍。 文物之所, 其中为竹堂,其北为罗汉堂,总体布局结构是相当完整的。
我们曾经好几次到万年寺举行创 清代诗人袁枚到过万年寺,感知寺院中的生活禅,作诗道:
作读书会,肃立在万年寺幸存的大殿
里回望当年的辉煌。大殿柱需二人才 一庵行到一钟鸣 是百袈裟树下迎 八簋例供香积饭 三更风吹木鱼声
能合抱,挂着几副残破的对联,让我 僧墙字满诗人少 云雾茶浓水味清 老我江淹无彩笔 不及萧寺尽题名
久久沉凝。独自坐在大殿的廊檐下,
▲ 逆光之中的殿宇和宝炉 蒋冰之 摄
看山雾缕缕,充盈在每个瓦楞和桁椽 寺院茶饭,都来自香积厨。一茶一饭都是清净的,是虔诚的。于是想到了“执
72 天台行旅 从万年石渡到天姥关岭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