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天台行旅》
P. 75

事敬”三个字。在万年寺,感知天台山  于大风缺和鹰洞岗,几乎是平行地流淌着。在交汇之处,几乎成了 90 度的直
 佛学院的学僧生活,体验尤为真切。天  角。鲍家浪是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背靠天姥,距新昌横渡桥仅有 5 公里路。
 台佛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 1931 年的天台  村口有一座石桥,站在桥上俯瞰,脚下流动的竟是滚滚的石浪。有人考证出
 山佛学研究社,五十年代后停止活动,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擦痕。这成群结队的巨石,被冰川冲下来,搁在这溪谷之间,
 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开始传道授业解惑。  经过沧桑和风雨,在这里安卧,每当山溪猛涨的时分,它们的生命神采焕发
 它由真觉寺迁来,学员 30 多名,来自于  了起来,或腾越,或低首,或长嘶,或摩痒,或驻足,形神兼备,身下飞舞
 全国各地,不时有人出去,不时有人进来。  的激浪带着轰响的蹄声,扬起不绝的征尘。
 除学习天台宗教义之外,还学习古代汉  万马渡附近,有一座天姥岩,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因其得名。
 语、书法、日语和电脑技术。每周休息  传说,登天姥山者可以听到天姥(王母)歌谣之声。李白没有到过真正的天
 一天,一天七节课。做早晚课,念诵《法  姥山,望文生义,才吟出“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

 华经》。要一个小时静坐止观。凌晨四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句子,作为诗仙浪
 点半起床,晚上九点半就寝。学业空暇  漫主义的构想,是传神美妙的,但不切合实际生活的。
 时,则戴竹笠拄竹杖穿芒鞋,云水行脚,  天姥山紧靠谢公古道。谢灵运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句。李白
 遍览天台山风景。吃饭清素,衣服从简,  诗云:“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龙川瀑布    范旭初  摄  起居有节,生活寒苦,但心有所依,得  谢公屐为带齿的登山鞋,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步步坚牢,天姥山在唐
 其极乐。       诗里出现的几率甚多,往往被写成天姥岑,有人说岑为岭之误。储光羲云:“以
            我采薇意,传之天姥岑。”孙逖《浙江夜宿》:“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
 离开万年寺,如果向西行走,可到白鹤殿,途径桐坑溪龙川峡。徐霞客  边月初落。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僧鸾《赠李粲秀才》:“梦
 在游记中说:“坑穷,一瀑破东崖下坠,其上乱石森立,路无可上。由西岭  乘明月清沈沈,飞到天台天姥岑。”人们往往把天台与新昌交界的小小山峦
 跻,绕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门双插,内有龙潭在焉。”龙川峡也称作龙穿  称为“天姥山”,却不知这座天造地设栩栩如生的天姥岩。天姥岩位于万马
 峡,前有霞客坪,为纪念徐霞客所设。伫立于此,面对青山,如赏绚丽画图。  渡天台一侧的山冈上。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实地考察了天姥山,觉得它
 峡谷之水,名为秀溪。秀溪之上,瀑布诸多,人称“五泄”。曰缭绫,曰紫阳,  是一小丘,徐霞客也在游记里仅仅顺便提了一下名字,并没有看见过天姥岩。
 曰灵宝,曰白鹤,曰潇湘,由飘曳的缭绫瀑,则想起白居易的“缭绫缭绫何所似,
 应似天台山上瀑布泉”之句,自有飘逸之气。瀑布与此带山水,有仙风道骨
 凌虚之势。峡谷之中,幽石伴碧潭,有三友台,青莲台,醉池,则为诗仙李
 白精神所化,这里绝壁千仞,翠绿欲飞,飞瀑如龙,从悬崖中间穿出,在龙
 川瀑上端,蓦然回首,徐霞客所说的“石门双插”,为一线天般的崖缝,人
 称龙穿壁。司马瀑落差 80 多米,与旁边的子微亭相得益彰,该亭为纪念唐代

 高道司马承祯所建。沿路而行,过观瀑台、剑台、镜台等石景,站在全国首
 例的双曲拱形水库石坝之上,山色水色随手而招。这水库波光浩渺,青山绿水,
 宁静安详,人称天池沐翠,点缀着醉琼楼、凝翠轩、银河渡诸景,亦能养心怡情。
 自万年寺向西北走 7 公里的山路,来到了万马渡。万马渡之溪流,发源  ▲ 万马渡    范旭初  摄


 74  天台行旅                                                        从万年石渡到天姥关岭         75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