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0 - 罗阳镇志
P. 140

ֻඹ௉ḤḤḤࠎԤഡീࡹഡ


               项目,是解决干部职工住房困难的惠民工程,2011 年开工建设。



                                                   第三节   郊   区



                    郊区指老城区、新城区以外的行政村和自然村。
                    郊区,明清以来有上交洋土楼、三阳曾镛故居等少数大户建筑,多数农民家居系土木结构房。

               寮下村、白溪底村村名佐证,先时贫穷农民住茅屋、草寮。20 世纪 50 年代,岭头村、七丘村、
               半路村仍有草寮。还有的寄居祠堂、宫庙、路亭。20 世纪 50 年代后,郊区建房渐多。至 70 年

               代,农民建房还是以木屋或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为多,80 年代逐渐向 3 层至 4 层砖木(混)结
               构转化,90 年代后以钢混结构 4 层至 6 层楼房居多。但一般家庭装修粗糙,大多内墙刷白,外

               墙裸砖。
                    今存清至民国建筑    有上交洋土楼、曾镛故居、周元善故居、横岗齐宅等。

                    上交洋土楼  位于今上交垟村,建于清代,为二层土木结构建筑,坐东朝西,平面呈方形,东、
               南、北三面为防护用的水池。仓楼外侧为封闭的夯土墙,底层西侧设大门。土楼内为传统的合

               院式布局,分门屋、厢房、正屋三部分,屋面相互交接。门屋和正屋均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九檩。
               明次间为开敞的厅堂,尽间用夯土隔成封闭式房间。中央天井为双步廊,檐柱间用板门、板壁

               隔开。二层各间于夯土墙上开方形直棂窗一口。厢房南北各两间。梁架形式同门屋。土楼平面
               中央为方形天井,沿阶铺石一周,设雨水沟。天井正中为水井,井上沿中轴线并排贯以三根条石,

               用以通行。条石与两侧阶沿间各横置九根方形石条。土楼屋面铺小青瓦,正脊用压砖线脊。
                    2005 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岗众厅  位于横岗村,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院落式建筑,坐东南朝西北,
               由正厅和厢房构成。正厅七开间,悬山顶。明次间戏台开敞,梢间做隔墙,有阁层。进深五柱

               五檩。明间两缝设五架梁,上立短柱承脊檩,下设穿坊一道,上有“龙飞大清同治”字样的墨
               书题记。戏台四柱单间亭阁式,歇山顶。天井两侧厢房单层四开间,悬山顶,为正厅与戏台的

               过道。
                    曾镛故居   位于罗阳镇今三垟村三垟路 194 号,建于清。三合院式,坐西朝东,由门楼、

               正屋和左右厢房构成。门楼单间为木结构,进深三柱三檩,悬山顶。正屋七间,两层带腰檐,
               悬山顶,明间为穿堂敞厅,厅堂屏壁上悬“日省堂”匾额,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结构。小青

               瓦屋面,清水脊。左右厢房两层四开间,带腰檐,悬山顶。
                    周元善故居    俗名江渡新厝,位于江渡村东南面山脚下,坐南朝北,院落式建筑,由门楼、

               门屋及正屋组成。四周环绕夯土围墙。门楼为砖石结构的圆拱门。门屋三开间,为双落翼式悬
               山顶,木结构建筑。正屋两层带腰檐,穿斗式梁架结构。明间为穿堂敞厅,明次间带前廊。小

               青瓦合铺瓦面,清水脊。

                                                           101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