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5 - 罗阳镇志
P. 365
罗阳镇志
(1515)。2003 年 1 月 28 日,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 年 3 月 16 日,浙江省人
民政府公布该石亭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 4 月,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化局局长鲍贤伦
等察看石亭。详见第十三章第四节。
泰顺城垣残墙 泰顺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今保存革命烈士幕后墙,为县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详情见第三十一章第二节。
镇东桥 在东门,原为石板桥,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后改为屋式木平桥。详见第
十三章第三节。
文祥塔 位于南外村塔坪路西侧。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七年(1812)倒坍,道光二十三
年(1843)重修。砖木结构,塔高 19.70 米,六角七层,空心楼阁式,内布六根圆柱,楼梯于
中间盘旋而上。腰檐以叠梁法层层递出,转角呈拱状浮雕,翼角兽物逐层不同,外壁装饰色调
以黑白、赭、蓝白色为主,绘吉祥如意黑底白线、卷草纹、松、竹、梅、兰等,对角则绘蝙蝠、
葵花寿图、回纹图等。造型庄严古朴。1982 年 12 月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1988 年,经省文物局、县政府和罗阳群众集资重修。
潘鼎故居 位于东外村,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占地 2211 平方米。初建系三进,称“三
堂厝”。后因第三进毁于火,改称“双堂厝”。建筑群依地势逐进升高,配左右厢房,形成四
合院。外有围墙,内有花园、鱼池等。布局、结构、工艺等均有独特风格。1985 年 11 月 25 日
县政府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 年撤销)。
交洋土楼 建于清代,在今上交垟村。2005 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被
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第十章第三节。
莒江戏台 原位于莒江上村,清中期建造。为单间亭阁式木结构,宽 5 米,进深 4.50 米,
台面悬空距地表 1.40 米。屋面为歇山顶,小青瓦、戗脊头上做云头,整个台面可从三个方面看
表演。整体结构合理,气度淳朴典雅,是建造较早且保存完整的戏台。1988 年 8 月 30 日县人
大常委会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 年县政府拨款重修。2000 年,因莒江淹没迁移,
戏台迁建罗阳镇西外村旋顶山公园区域内,11 月 26 日通过温州市文物管理处验收。
天关山古道 起于白溪村,止于岭北乡村尾村,全长约 0.75 公里,路面由块石铺砌,宽
约 1.20 米,沿途建有路亭、石拱桥、石梁桥,路荫古树参天。2010 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称非遗。2008 年,罗阳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镇共排摸线索
2600 多条。经整理,辑成包括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
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习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
间知识、游艺体育竞技、医药及其他共 17 类 400 多件,于当年 8 月印制《温州市非物质文化
遗产普查汇编 • 泰顺县罗阳镇卷》。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