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仙稔乡志
P. 97
仙稔乡志
第十章 工商业
今仙稔乡域的工商业萌发于明代,清代至民国手工业、小商业有所发展。20世纪60
年代,仙稔乡开始使用电力后,部分手工业转为机械化。80年代开始,大批农民外出务
工或经商,打破持续一千多年的小农经济格局。
第一节 手工业
a
明崇祯《泰顺县志》将茶、蓝靛、葛布、苎布 及土纸等物列为“货之属”。生活于清乾隆
四十年(1775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罗阳董斿在《论泰顺利弊书》写道:“往时尚有冶
砂为铁,煅木为炭,酿蓝为靛,售之外郡者。”光绪四年(1878)《分疆录》说士民“既获一衿,
即事家务,或贸易”;说农民“田禾菽麦之外,兼种山植,嘉庆以前多种蓝靛,今则多种番薯……
农隙则运鱼盐于他邑”;说手工业者“工在昔时多来自外地,今数十年来则诸艺均足,且多往外郡
者”;说商人“商在昔时惟靛炭最多,常运苏杭,近数十年其业极少,惟铁油木茶纸,然资薄货
稀,鲜有远出者”。
上述文字虽然针对泰顺全县而言,但也道出今仙稔乡域当时的情况。
《泰顺仙居古村落》也写道: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仙居乡民以“小农业同小手工业相
结合,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会有一些从事百工技艺的陶(瓦—引者)匠、木匠、
篾匠、缝衣匠和铁匠等,这些村落里的百工匠人,多数往往不是纯粹的商品生产者,他们的本业实际
上还是务农,只是在农闲时兼做百工技艺,为乡民提供必要的服务而已。”
21世纪初叶中后期,从温州等城市引进工业半成品,提供村民在家庭手工或半机械加工,时称
“来料加工”,其加工手段基本是手工操作。其中:2007年,引进玩具“来料加工”,设3个加工
点,安置18人就业,年产值40多万元;2008年,从义乌市“来料加工”义务,安置20人就业,完成
产值292万元,获得加工费28.15万元;2009年,扩大玩具“来料加工”业务,新增一个玩具“来料加
工”点。
a 葛布、苎布:葛布指以蚕丝为材料织成的布;苎布,以苎麻为材料。
76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