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洲岭乡志
P. 21
洲岭乡志
而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人口老龄化现象凸显。
人口民族构成,历来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但也只有几十人,占人口总数不
到 3%。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男多女少,历时已久。20 世纪 50 年代后,比例有所改善,但至 2010
:
年仍为 113.72 100。
(四)
洲岭多山少田。全乡总面积 52.30 平方公里,耕地 300 多公顷,其中旱地 20 多公顷。但
长期以来农业是经济主业,而且以手工劳作为主要生产手段,20 世纪 60 年代才开始使用半机
械化农具,劳动生产效率低下。
自明代开始,番薯充当农民主粮,直至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开始种植、80 年代大面积
种植杂交稻,结束“番薯丝吃到老”的历史,主粮地位由大米取代。
粮食作物除水稻、番薯之外,还种大小麦、马铃薯、花生、黄豆等杂粮作物。而经济作物
以油菜为主,但年种植面积仅几十亩至百来亩。20 世纪 80 年代提倡调整产业结构,开始种植
蔬菜、药材,试种西瓜等。
洲岭有林地 5000 公顷,据 1976 年调查,乔木树种蓄积量 2.30 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将
近 2 万株。林业资源相对丰富,其生态效益显著。但因长期交通闭塞,林业经济效益低下。主
要的林业特产是茶叶、油茶,颇有收益。
从 20 世纪 60 年代晚期开始,运用封山、飞播、人工等手段造(育)林,1991 年全乡达
到消灭荒山标准,通过验收。
猪、牛、羊、兔、鸡、鸭是主要的养殖畜禽。长期以来,家家户户养一头猪一头牛三五只
鸡三五只鸭。猪的生产,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有所发展,但年饲养量仅一二千头,80 年代开始
小规模饲养,至 1996 年饲养量达四五千头。进入 21 世纪后,呈下降趋势。牛、羊、兔和禽类
的养殖,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获得发展,21 世纪初叶,饲养量明显减少。
工业经济薄弱。自清、民国以来仅有木工、篾工、铁工、石工等手工业。20 世纪六七十
年代开始出现碾米、磨粉、面条加工、米粉加工等半机械加工业。21 世纪初开始出现来料加工,
从温州、杭州等城市引进笔、鞋、玩具、打火机等产品的零部件,手工组装。而大批农民工外
出务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水力资源开发成为洲岭工业生产的重要部分。1965 年至 2002 年,先后新建或改建水电站
10 座,总装机容量 4179 千瓦。
尽管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洲岭一度成为浙南私盐交易地,但在历史上洲岭的商业经济落后。
20 世纪 50 年代组建的供销合作社,仅按计划供应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且经营规
模有限。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后,供销社解体,个体商业有所发展。至 2010 年,登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