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4 - 泰顺县文化志
P. 244
第五编 戏剧 曲艺 ·181·
第一章 戏剧
第一节 提线木偶戏
一、渊源与传承
提线木偶戏发端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宋人称“悬丝傀儡”,境内民间称“柴头
戏”“傀儡戏”“七条线”等。20世纪80年代,一批元明时期的木偶头实物在泰顺县被发
现,于是专家提出南宋末期(甚至更早)提线木偶戏传人泰顺境域的时间设想。据史料记
载,随着宋室南渡,木偶戏在临安兴盛一时,涌现出众多戏班,当地的官巷口、苏家巷就
有傀儡戏班24家,还出现卢金线、陈中喜、王吉、金时好等一批木偶表演艺术家。南宋灭亡
后,原来在临安城中的一批木偶艺人因为战乱流散到南方各地。这一批木偶艺人在今天的浙
江、福建地区传播了木偶戏表演艺术以及木偶雕刻工艺。
旧时逢年过节或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境内木偶戏班均要奉祀戏神,一帖纸、三炷香、
一双鸡蛋、一碗酒,艺人口念“奉请杭州府铁板桥头,田公元帅、郑一郑二师爷、郑三相
公、王老先生……”云云。这种木偶戏班世代相传的“拜祖师”仪式主要流行于浙南闽北,
并向南延续到泉州。所谓“铁板桥头”,指的是南宋时期临安城宫中乐署专门用来传习、教
授木偶戏技艺,制作木偶戏服装、道具等行头的官方场所。上述均说明泰顺提线木偶原为南
宋宫廷艺术,后随南下移民传入泰顺境域,并逐渐演变为民间艺术。
泰顺县木偶戏与温州南戏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唱腔及剧目与南戏几乎同源,是浙南最
早传入的剧种之一。木偶戏班规模比较小,四五名艺人就可组成一个戏班子,分前台、后
台,前台为提线演员操纵表演的空间,后台为音乐伴奏的空间。木偶艺人往往多才多艺,吹
拉弹唱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前台和后台人员难以区分。木偶的配音由前、后台人员根据角色
配音,口白则一律由提线演员负责。提线演员一般能讲多种方言,戏剧内容由王乞佬口白
介绍。
早期的泰顺提线木偶戏以乱弹、和调、昆曲、高腔四个剧种演唱,而当代“高腔”已经
消失,“昆曲”在“八仙”中有时还用到,保留下来的只有“乱弹”与“和调”两大剧种。
乱弹与和调各自有一套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唱腔,在配乐曲牌及锣鼓方面也常有各自独特的风
格,属于“共有”的唢呐曲牌,弦丝曲牌与民间锣鼓也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