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6 - 泰顺县文化志
P. 246

第五编 戏剧 曲艺                                          ·183·


                 提线木偶表演,有“柴头王”的美誉。



                      二、戏班(剧团)与演出



                      清末县内有木偶戏班120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木偶戏担有50多家,从业

                 人员100多名。人员之多、演技水平之高,均居全省之首。演出地区遍及泰顺县、温州地区
                 和闽东、闽南一带农村集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全县木偶剧团有40家。当年9月,配合县物资交流大
                 会,在罗阳三峰寺(今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址)举行为期7天的木偶戏斗台演出,新生、民

                 主、新星、红旗等20多家剧团参加。1953年春,县文化馆以红星剧团为基础,成立新华木偶
                 剧团,成员8人。10月,由林守钤、黄泰生带队,参加省地方剧种展览演出,留杭演出8个

                 月。11月下旬,新华木偶剧团返泰举行汇报演出,县文化馆组织泰顺县重点剧团进行观摩。
                      1955年,全县参与演出活动的剧团28家,其中职业性12家,半职业性8家,季节性8家;

                 按所有制划分,合作经营的9家,私人经营的19家。当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县新华木偶剧
                 团团长林守钤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木偶剧展览演出观摩。7月,县文化馆举办县内13家重点剧

                 团的木偶艺人学习会,由林守钤介绍北京观摩情况。
                      1956年3月,县文化馆举行全县首届木偶戏观摩会演,新华、新兴、红旗、新生等13家

                 剧团和民间艺人共100余人参加演出。4月,县新华木偶剧团参加全省首届木偶、皮影会演,
                 被选拔为省重点剧团,并以其为基础,吸收平阳、文成木偶艺人5名,成立国营省木偶皮影

                 艺术剧团。
                      1957年1月,县文化部门对全县木偶艺人进行全面登记、整顿,批准成立4家职业剧团、

                 10家职业剧团,并成立艺人联合会,解决艺人口粮和入社等问题。1958年4月,省木偶皮影
                 艺术剧团木偶队下放泰顺县。1960年,撤销部分木偶剧团,仅保留民主、胜利、新生、新

                 兴、大众、五星等7家。1963年5月,经过前期组合,全县共有民生、新生、胜利、新兴4家
                 职业木偶剧团,艺人39名。精简后留下1家职业剧团,艺人18名,其余3家剧团21名艺人保留

                 职业,粮食下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木偶艺人遍受冲击,有38戏班被查抄。
                      1978年10月,县木偶剧团开始恢复活动。同月,县实验木偶剧团成立,首次招收学员4

                 名,活动用房在罗峰剧院门楼和文化馆内。此后两年间,剧团远赴龙泉、龙游、景宁和福建
                 政和、建瓯,江西鹰潭、南昌等地演出。1980年,全县木偶剧团发展到60家。1981年1月,

                 县委举行全县木偶戏调演大会,参加演出的有5个代表队100多名艺人。是年,县有关部门
                 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烧毁的木偶戏班给予退赔。1984年1月,县木偶艺人协会成

                 立。是年,全县提线木偶戏班有80家,从事演出的艺人近500人。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由于受电视、录像等娱乐形式的冲击和下海经商潮流的影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