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8 - 泰顺县文化志
P. 318

第八编 地域文化












                      泰顺县位处浙闽交界山区,是瓯越文化和闽越文化的交融地带,地方文化多样性特质明
                 显。又因为交通不便,与山外文化交流呈现明显的迟滞性,因此境内保留大量独特的民俗风

                 情,而影响深远的俗神信仰又主导着民间的节庆活动,使人们日常文化活动烙上道教的神秘
                 色彩。唐宋时期,山外众多官宦士人携带入山隐居域内,为山内带来新鲜的文化气息和耕读

                 之风。两宋时期域内耕读文化氛围浓郁,共有88人考中进士,其中北宋徐奭为温州地区首位
                 状元,此外106人被诸科录取。进入元代,境内流寇扰劫,世家大族星散,科举文化一落千

                 丈。与元代相比,境内的科举文化呈现逐渐复苏的景象。清中晚期,山城科举文化掀起一个
                 新的高峰,并形成以曾镛、董正扬、董斿、潘鼎、林鹗为代表的罗阳文士群,他们在内提携

                 后辈,在外与文化名人交往,对域内文化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畲族入迁境内,
                 带来了独特的畲族文化。几百年来,畲族方言、服饰、歌舞、医药及手工艺等,均保留其特

                 有的民族特色。泰顺县多山多水,交通不便。为求生存,先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过
                 千百年的艰辛探索、锤炼,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古廊桥文化。境内廊桥造型古朴别致、典雅大

                 方,同周边的青山绿水和古民居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泰
                 顺县被称为“百里岩疆”。自古以来人们就地取材,将山涧河谷的大量蛮石用作道路、桥梁

                 和传统民居的修建。境内古代民居、寺院、宫观、祠堂等古建筑保存着大量的青石雕刻品,
                 历经几百上千年的光阴磨砺,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泰顺县石雕艺人在创作过程中遵循石材的

                 自然特点,发挥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因材施艺,依色取巧,化腐朽为神奇,堪称巧夺天工,
                 被喻为“在石头上绣花”。境内云雾弥漫,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产茶条件得天独厚,是中

                 国茶叶之乡。几百年来,勤劳智慧而热爱生活的人们,创造了独特的茶文化。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刘英、粟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泰顺县。红军挺进师在泰顺县一边宣传

                 革命思想,一边扩大根据地和革命影响力,使泰顺县成为浙南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和闽东苏区
                 可靠的后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留至今的众多革命遗址是泰顺县重要的文化遗址,也是

                 红色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