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4 - 泰顺县文化志
P. 454

第九编 文物                                          ·391·


                 “灵芝寺”,又名“灵芝堂”。嘉靖三十八年(1559)毁于倭寇,万历二十八年(1600)复

                 重建,占地2500平方米。寺院大门正中横额有“灵芝古寺”4个大字,为景泰初浙江布政使
                 孙原贞率官兵屯驻莒江时所书,背面还有“庄严妙相”4字。除前殿、后殿外,左侧建有楼

                 房、梵室和鼓楼。清康熙五年(1666)重建,增铸铜钟。整座寺宇规模恢宏,装饰华丽,似
                 可与杭州灵隐寺媲美。明嘉靖首辅张璁三宿灵芝寺,均留有诗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1974年改建为人民公社办公楼。1992年由当地善男信女筹资,
                 重建于玉屏峰巅,占地面积6700多平方米。

                      莘垟庵 位于泗溪镇上院村境内。据曾氏宗谱,莘垟庵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清
                 乾隆嘉庆间毁坏,清道光十年(1830)重修。庵坐西朝东向,院落式建筑,由门楼、正殿、

                 南北厢房和后厢房组成。门楼青石结构单开间,双落翼式歇山顶,门楣上嵌石匾额,楷书
                 阴刻“莘垟庵”三字。门楼后天井分上、下两级,正中设甬道,由块石平整筑砌而成,条石

                 压边。正殿七开间,共两层,重檐歇山顶,明次间为大雄宝殿,带卷棚前廊,顶棚施八字藻
                 井,饰有彩绘。进深七柱九檩,明间减柱做法,抬梁穿斗式混合式梁架。南北厢房均二层二

                 开间,带有回廊。
                      芳坑庵 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境内,始建于明代。明崇祯年间泰顺县知县王介庆曾撰写

                 《宿芳坑庵诗》。当代村民集资对该庵进行重修。
                      庆云寺 位于筱村镇长垟村东面山腰,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坐东南朝西北,前

                 厅五开间,歇山顶,明次间开敞,梢间做隔断有阁层,进深五柱九檩,梁下穿枋题有“大清
                 道光七年建和民国叁拾陆年重建”等字。天井为放生池。左右厢房三开间,有阁层,明间开

                 敞。正厅7开间,歇山顶,明次间做隔断为大雄宝殿,内设佛龛供奉各路神佛,梁架类似于
                 前厅。

                      龙漈寺 位于凤垟乡三门垟村岭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坐北朝南向,由门
                 台、前厅、正殿和两厢构成。门台原为木结构,现改为砖石结构,双落翼式屋面,檐下灰塑

                 “龙漈宝刹”匾额。前厅三开间,建于民国时期,五柱七檩穿斗式梁架,悬山顶。正殿五开
                 间,带披屋,歇山顶,明次间开敞为大雄宝殿,明间上装饰八字藻井,施七级斗拱,次间藻

                 井施三级斗拱。明次间后部及两侧均设神龛,供奉三宝如来及十八罗汉。进深七柱九檩,抬
                 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小青瓦合铺瓦面,游龙正脊。天井两侧厢房各三开间,悬山顶,底层开

                 敞为过廊,共二层,为楼阁式,进深四柱九檩,系后来修建。
                      圆岩寺 位于仕阳镇溪东村石竹后自然村西北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2002年村民曾集资重修,为石窟寺。洞口朝西向,上覆天然圆岩,岩石宽约22米,高约11
                 米,下部中空若洞窟,面积约107平方米,洞窟前设门楼,青石构筑而成,紧付于岩壁之

                 下,洞内后壁设神龛,供奉三宝如来等佛像。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