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3 - 泰顺县文化志
P. 463

·400·                                   泰顺县文化志


               座,其中泰顺县古桥数量最多,为142座。民间桥梁按结构类型可分为廊桥、碇步、石拱

               桥、石平桥等。其中,廊桥民间称厝桥,分为编梁木拱廊桥(也称贯木拱廊桥)、木平梁廊
               桥、石拱木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等多种。编梁木拱廊桥民间称蜈蚣桥,其独特的造型、风

               格、艺术特征以及悠久的历史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被编入《中国古桥技术史》《中
               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桥梁史话》等权威性书籍。县乡公路大规模兴建后,部分古桥被改

               建为水泥桥。泰顺县毁于水火或改建的木拱廊桥:下察溪桥(改建)、双神桥(建双涧溪电
               站时被拆除)、章坑黄碧龙桥、叶瑞旸桥(1965年建公路时拆除)、洪口永庆桥(改建)、

               叶山桥、葛家渡桥(火毁)、积库坟岙桥、苦岭尾桥(火毁)、三滩桥(水毁)、漈下桥
               (水毁)。碇步是古代桥梁的雏形,也称堤梁桥。泰顺县沟谷纵横,溪流众多,过溪涉水多

               靠碇步。据调查,截至1987年末,境内共有碇步245条,短的10多齿,长的200多齿。碇步以
               三都湾水系(交溪水系)为多,自东溪至仕阳一段,20里就有碇步10条,皆长达百齿以上,

               尤以仕水碇步为著。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部分碇步被毁;2000年珊溪水库蓄水后,
               百丈、莒江及南浦一带的碇步全部被淹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涧桥、溪东桥、三条桥、仙居桥、文兴桥、薛宅桥、文重桥、
               南阳桥、霞光桥、池源桥、普宾桥、城水桥、刘宅桥、永庆桥、毓文桥、仕水碇步,及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南溪桥、登云桥、霞庄桥、墩头桥的详情见本编第一章第六节,本节不赘。
                    彭溪石拱桥 俗称飞虹桥,位于彭溪镇彭溪村。清光绪六年(1880)兴建,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全省单跨跨径最大的石拱桥,全长40米,宽4.40米,离水面高16.40米,单跨
               21.60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修建分泰公路时,被利用为公路桥。为加强桥身

               负荷载力,堵实两侧干孔和石阶,桥面两侧改装钢筋水泥护栏,试验汽车曾加载至13.52吨
               驶经该桥,桥身安然无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溪石拱桥被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溪桥 位于罗阳镇棠坪村。单孔伸臂式石梁桥,建于清代。桥长9.60米,桥面宽1.60

               米。悬臂分四层,底层由三根立柱承一根横梁,二至五层均为三条悬柱承一根横梁,上承桥
               身,距水面高4米。桥面由五条青石板横铺,南北分两节,当中由一条石左右设榫口相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溪桥被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毓秀桥 位于罗阳镇龙华村横溪尾,系六墩七孔石梁桥。该桥建于清代,桥平面呈

               “一”字形,青石结构,全长25米,宽1.60米,距水面2.01米。桥面由7组桥梁组成,每组5
               根。桥柱6组,每组由三根石柱支撑,前后两根石柱呈“八”字形嵌入由卵石铺砌成的护坦

               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毓秀桥被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旗峰桥 位于筱村镇外垟村。系石拱木平廊桥,始建于清代,民国13年(1924)重修,

               石拱木廊桥,长22.58米,桥屋宽4.35米,桥屋高4.40米,跨径14.20米,周边环境优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旗峰桥被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