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7 - 泰顺县文化志
P. 467
·404· 泰顺县文化志
逢龙兄弟练功读书旧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赤岩石室被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县级文
物保护单位。
县城城墙(遗址) 泰顺县县城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西北跨凤凰山,东南越霞
阳山,周长约3千米,高6.66米,路基7.33,设8楼4门,东为通瑞门,南为通福门,西为永安
门,北为拱恩门。城外置池,深1米,宽2米。城东、南、北隅各设水门,其上建屋。城墙顺
山势而坐,椭圆形,似船,故罗阳有“船城”之称。嘉靖三十八年(1559),为防倭寇,知
县区益将城墙增高2.33米,增厚6米,城南拓长300米,该东、南、西、北各门名为宣阳、迎
熏、受成、拱辰,门上均建楼。1952年,拆除旧城墙,仅城南烈士墓后遗留近百米残垣,作
为烈士墓的后墙基座。西门至南门段墙基,辟为环城路。
排岭隘(遗址) 位于雅阳镇埠下村排岭头,为清嘉靖三十八年(1559)抗倭遗址。
遗址可见南北两寨对峙,中间有绵延长约200米寨垣,寨垣厚3米,残高2.20米,块石垒砌而
成。古道处设有隘门。南山头寨址海拔670米,平面呈方形,乱石垒砌地基,长6.50米,宽
6.50米。北山头寨址海拔666米,遗址长6米,宽6米。
石门隘(遗址) 又名大龙口隘门,位于雪溪乡大龙口村隘门自然村与刘宅交接处,坐
西北朝东南,始建于明朝,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为抵御倭寇而建,现存隘门及东侧
城墙一段。隘门及现存城墙均为块石错缝垒砌,门洞呈拱形,由大小结构均匀的块石竖砌。
隘门高约3.50米,宽3.80米,进深约2.30米,残存城墙与隘门呈“八”字形,齐高。1994年
间58省道拓宽公路,将隘门向东南侧2米处整体迁移。拱门上方有两块阴刻青石,分别刻
“大清嘉庆十六年孟秋月谷旦重修”“公路拓宽移建”。
黄泥隘 又称黄杨隘或黄阳隘,位于罗阳镇白溪村西2千米外,地处浙闽交界,隘门由
块石券成圆门洞,高约4米,深约5米,扼守于古道之上。在隘门洞内的石壁间,尚残存有
碑记1方,记述隘门的建造年月时间。明清时期,黄泥隘古道是泰顺县通往庆元县的重要通
道,清咸丰八年(1858),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东进浙江,占领云和、景宁后,官兵退避
泰顺。士绅们倡议于黄泥岭上砌筑隘口,意欲阻止太平军进入泰顺县。
金钗柴(遗址) 又名金钗寨,位于罗阳镇山交村。该寨为罗阳镇上交垟村曾氏二世祖
奎象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建造。寨址现保存寨墙长约66米,最高处10米,寨门高3米,
青石砌造,拱形。石墙内镶石碑,横刻篆书“金钗柴”三字,左右两侧是楷书题款,内容分
别“交阳曾氏造”和“咸丰十一年八月吉旦”。
凤门坳隘 位于罗阳镇板场村西面山坳浙闽交界,为岭北方向进入寿宁地界关口,石门
尚在。始建时间不详。
双凤寨 详八编第七章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