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天台山佛教史》
P. 159

素,不喜荤腥。19 岁,至上海学徒。21 岁,因仰慕兴慈之德行,遂于上海法

                           藏寺礼慧贤剃度出家。赐法名为宗纯,字通和。由于慧贤离沪去广东弘法,
                           自此,常侍随兴慈,学习教观及佛教礼仪。24 岁,于宝华山受具足戒。随后,

                           就读于江苏天宁佛学院。后五年遍参灵岩、天宁、观宗等名刹宿德,深究佛

                           法奥义。29 岁,因仰慕“华顶降魔”的智者,与可明等道友一起随国清寺监

                           院同梅来天台山,登华顶峰,于智者降魔处,修天台止观。33 岁,移居悟云
                           居茅蓬,守护塔院以报师祖之恩,兼修头陀行,精进不懈,得天台教观妙旨。

                           38 岁,举大悲心,行菩萨道,兴入世法,下华顶至高明,集农禅经教念佛度

                           生于一身,日间说法或农耕,夜里修禅或念佛。40 岁,发愿重兴祖庭——罗

                           汉道场方广寺,遂从高明移居石梁,时遭火劫后的石梁中方广寺仅存 3 间厨
                           房,衣食住行,十分艰苦。至 1979 年,随着国运昌隆,见机缘成熟,于是奔

                           波于江浙沪等地,筹集兴寺资金,在国清寺住持唯觉、可明和上海三观堂通

                           霖及广大檀越的鼎力相助下,重建了大雄宝殿、昙花亭等,终于使罗汉道场

                           方广寺得以中兴。其间,正值佛教界青黄不接时期,他广收门徒,送往各地
                           佛学院就读,为佛教界培养了大批人才。1996 年农历 6 月初 9 日,示疾。自

                           知时至,焚香礼佛后,召集弟子们嘱咐说:“老僧化缘已尽,观音菩萨将于成

                           道日来迎我,你等不必悲伤,不开追悼会,丧事从简,切不可以世俗法行之。

                           你等当以戒为师,勇猛精进,修心办道,将来必有克证。”至 19 日子时,安
                           祥示寂,并有众多瑞相示现。世寿 76,僧腊 52,传法弟子几十人,信徒数万。

                           塔于寺旁山上。

                               通怀法师(?-1974),东阳义乌人。中年出家于国清寺,从静权学习天

                           台宗教义,后被选为国清寺天台宗研究社副讲,和宁波观宗寺主讲。解放初,
                           住智者塔院,海灯从他学习天台宗。1960 年住高明寺,1974 年示寂。


                               六、天台宗在海外的弘传

                               (一)在香港的弘传

                               香港的佛教传播,最早是在南北朝晋宋时代。那时杯渡禅师在屯门山(今
                           青山)建杯渡庵。到了明代,观音山凌云寺建立,香港的佛学才开始活跃起

                           来。民国以来,香港与国内外佛教界交往频繁。1927 年,宝静法师去香港弘

                           法,先后在青山寺、香港讲经会、清凉法苑等处讲《梵网经》、《弥陀经疏钞》

                           等,弘扬天台和净土,听众多达数千人。为天台宗在香港的传播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