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4 - 《石梁纪——天台山石梁云端秘境》
P. 144

132  |  石梁纪



                                                       道路就陡峭起来了,因为少有人走,
                                                       石阶被掩没了。智顗就是从这条路
                                                       下天封去的,在这里下去,走路风
                                                       一样轻松,因为是华顶南坡,路两
                                                       边的树木高大,透过树枝的缝隙,
                                                       我看到了一座孤峰突起,这就是灵
                                                       墟山,当地人士说是石笋,犹如庐
                                                       山的仙人洞一般,起云的时候,犹
                                                       如琼楼玉宇。司马承祯的黄云堂就
                                                       在峰顶之上,现在肯定是找不到痕
                                                       迹了。但峰下有一个黄泥塘村,是
                                                       不是黄云堂的变音呢,这倒是一个
                                                       绝妙巧合。
                                                           说到唐诗之路,是不能忽视玉
                                                       霄峰和灵墟之上居住的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曾经是武则天、唐睿宗、
                                                       唐玄宗三朝帝师,曾经六次应诏赴
                     龙皇堂的孟浩然雕像                         京回询治国理政之道。可见他在朝
                廷的地位显赫是众所周知的。司马承祯从天授年间(690 ~ 692)隐居天台,到
                开元十五年(727)离开到王屋山居住,圣历二年(699)他应武则天之诏入京,
                征召回转天台山的时候,朝廷大臣赋诗属和者竟多达三百余人,由一个名叫徐彦
                伯的人专门结集为《白云记》,这就是因为司马承祯自号“天台白云子”的缘故。
                其中,李峤《送司马先生》诗云:“蓬阁桃源两处分,人间海上不相闻。一朝琴
                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这是唐代朝廷大臣最早奉敕赠别天台高道司马承
                祯的诗歌。这诗歌中的白云,自然与灵墟山产生了联系。
                    司马承祯流传的诗歌并不多,《灵墟颂》是很重要的一首,他咏赞的是仙人
                居住的洞天福地,也描述了我们眼前实在看见的真实的灵墟境界。他在洞天村后
                的玉霄峰和灵墟山隐居了四十年,人称司马炼师。山居之中,白云生处,足能洗心:
                        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
                        不味稻粱食,始觉神骨清。
                        罗浮奔走外,日月无晦明。
                        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
                        逍遥此中客,翠发皆常青。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