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开化年鉴(2022)
P. 56
5.要把数字经济作为开化发展的“第一增量”。 的现代园区。绿色产业孵化园要更加突出“孵化 +
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实施数字经济 投资”功能,通过全过程一条龙“保姆式”服务,
五年倍增计划,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引导广大高新人才入驻创业,力争成为省内一流的
GDP 比重 4.5% 以上,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 企业“孵化器”。通航小镇要招引一批通航相关制
开化年鉴 营业收入突破 70 亿元。全面深化“5G+ 工业互联网” 造业产业项目、龙头企业,打造集航空旅游、休闲
融合应用,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打造省级“未
度假、通航运维、飞行培训、航空整装制造为一体
来工厂”“智能工厂 / 数字化车间”10 家以上。加
的航空产业链。“飞地”平台要抓好特色生态工业
快建设跨境电商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全力推进农村 园区、绍兴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飞地”建设,前
电商发展,五年内跨境电商出口额翻两番,网络零 瞻性布局长三角科创飞地。优势乡镇要立足不同的
售总额突破 300 亿元。 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错位发展、比学
产业兴县、创新强县,是发展所需、当务之急, 赶超,持续提升乡镇工业功能区和小微产业园,推
这是开化最应该干,也必须干好的事情。我们一定 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
要敞开胸怀纳英才,全心投入抓创新,不遗余力强 翻开开化一千多年置县史,开放始终是主流和
工业,千方百计抓招引,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创 趋势,我们一定要“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深度
造硬核成果,展现全新气象。 融入到“双循环”新格局中,勇当新时代的“弄潮
(二)坚持改革突破,致力打造现代开放新门户。 儿”!
内生动力不足是开化的基本县情,这决定我们必须 (三)坚持城乡融合,致力打造现代气息新图景。
“内外兼修”,抢抓新发展格局带来的重塑性机遇,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开化最大的短板,必须统筹
2022 推进深层次改革,加快高水平开放。 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各美
1.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 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6 体系化规范化构建工作体系,迭代升级多跨应用场 1.高站位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强化县域统筹,
景,推动“152”体系与“141”体系整体贯通,实 加快“小县大城、组团发展、城乡融合”进程,构
现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坚持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撬 建城市品质化、镇村特色化、设施一体化的城乡发
动各领域改革,扎实推进“两山”转化、“县乡一 展新格局,推动资源科学配置,乡镇协同发展,城
体、条抓块统”、国资国企、财政体制等重大改革, 乡优势互补。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不断拓展
纵深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城市空间,拉开城市框架,推动人口向县城集中,
常态化开展“清障”行动,全面打造“智能办事之 力争城镇化率达到 66%。
城”“信用示范之城”“营商最优之城”。 2.高品质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要让中心城
2.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加快“13512”交通 区留住记忆,切实开展古城“三修”,系统保护和
基础设施建设,钱江源通用机场通航运营,杭淳开 修复古城的城市肌理、历史街巷等历史遗存,发挥
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衢黄高铁前期突破,有形大通 华埠、马金千年古镇优势,推动主副相融,提升古
道持续拓宽。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对标“长三角”、 城韵味。要让中心城区绽放新颜,扎实推进全国文
立足“都市圈”、拥抱“四省边际”、下好“市域一 明城市创建,加快建设 5A 县城,有序推进城市有
盘棋”,在“融衢接杭联沪”中放大产业溢出效应, 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精心设计
全面提升区域发展的紧密度和协同度。做深做优“共 打造一批体现高颜值、充满时尚感、洋溢文化味的
富联盟”,推动山海协作发展、片区组团发展、村 “城市地标”。要让中心城区更有活力,引进一批总
级抱团发展、产业联合发展,无形大通道更加高效。 部经济、创意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夜间经
3.提升开放载体能级。坚持高质量、高能级 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城市经济新增长点。深化
打造“1+1+4+ X”平台体系,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数字化、规范化、
省级经济开发区要发挥主战场、主平台作用,创成 精细化管理水平。聚焦产城融合,加快完善工业园
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跻身全省开发区前 35 位。 区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要素集成、资源集中、业态
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引进培育若干战略性 集聚的“产业新城”。
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和科技创新核 3.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实施新时代美
心区;省级化工园区要聚焦新材料,重点发展有机 丽乡村“六大行动”,不断深化“千万工程”,深入
硅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