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鹿城年鉴2016》
P. 110
鹿城年鉴 2016
LUCHENG YEAR BOOK
1985年,曾对照壁式进行维修。 2003年6月,市文物部门投入近百万 高”,以纪念文天祥。
2013年重建,并作为“东瓯国历史 元按原貌进行维修,对由于历史 池上楼
陈列馆”。该庙占地2000余平方 原因被拆除的青砖地面及坐栏等 系纪念南朝诗人谢灵运而建。
米,主殿为一层构造,配殿两层。 给予恢复,同时拆除与浩然楼不 谢灵运(385—433),永嘉太守,
庙内保留有老门台、照壁、放生池 相适应的添建建筑,并对内院进 才思俊逸,开中国山水诗先河。池
等。大殿正上方是东瓯王像,主 行绿化整治。2011年被列为省文 上楼原建市区东公廨清末温州中
殿、副殿均保留原有的部分台基, 物保护单位。 学旧址,后毁。后人在积谷山下
采用木头架构。除瓦椽采用杉木 张璁碑亭 凿池(谢池),临池建楼(池上
外,主、副殿其余木材均是产自非 张璁(1475—1539),今龙 楼)以作纪念。清道光十年(1830
洲的菠萝格木。梁柱结合处完全是 湾人,字秉用,号罗峰,后更号罗 年)前后,湖南粮道张瑞溥辞官回
用古建筑的“榫卯结构”,没有用 山,47岁进士,曾任明南京刑部主 归故里,在此购地,增筑“春草
一根铁钉。屋顶则采用琉璃瓦。 事、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礼部尚 轩”“怀谢亭”“鹤舫”等,取名
浩然楼 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兼谨 “如园”。清梁章钜有楹联:“楼
位于江心屿文天祥祠东首,临 身殿大学士至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 阁俯城隅,一角永嘉好山水;风流
江面城,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 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为官“刚 思太守,千秋康乐旧池塘。”1981
楼原址在文天祥祠前,清乾隆三十八 明果敢,不避嫌怨”“持身特廉、 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
年(1773)重建移今址。据清光绪 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还敢 位。由于池上楼年久失修,破损严
《永嘉县志》记载,取意文天祥《正 于“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 重,市政府于2000年出资1000多万
气歌》中的“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 臣。”碑亭位于三角门外妙果寺西 元重修,次年10月对外开放。新修
冥”而命名。一说从语本《孟子·公 侧。原址在大士门张氏一品家庙 缮的池上楼,楼轩飞檐翘角,错落
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句而 中,系木构建筑,始建于明,上世 有致,院内假石花草,布置的精巧
命名;一说因唐朝山水诗人孟浩然 纪50年代移此。面宽三间,西面回 美观,引人入胜。
曾游江心屿,是为纪念他而建。清 廊,重檐硬山屋顶。亭内存有三方 英国驻温州领事旧馆
乾隆五十九年(1794)温处分巡道 高大的汉白玉石敕制碑。中为御制 位于东塔山西南麓。清光绪二
秦瀛以先贤之名不宜命楼,改“浩 诗碑,上镌嘉靖七年(1528)朱世 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规定
然楼”为“孟楼”。清光绪元年 宗和张璁诗各二首,东、西为御书 “增辟浙江温州等四处通商口岸,
(1875)重修,复名“浩然楼”。 张璁名字碑。 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1877年4
楼系三间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造 来雪亭 月开埠,英国首任领事阿尔巴斯特
型雅致。大堂宽敞舒适,栏杆围 位于孤屿东北角,遥对永嘉罗 来温后,以江心屿浩然楼作临时馆
置,是静听潮韵、饮酒吟诗的绝妙 浮山。隔湖与“情人岛”相望,古 舍。1894年始,在此东首建造领事
地方。楼上中间悬有“江城为画” 人喜在此作画赋诗,特别是在冬天, 馆,次年落成,先后兼管德国、西
匾额,及清乾隆学使李芝令撰的名 来观雪景更属幸事,远眺罗浮,画 班牙、奥匈帝国、瑞典等在温州的
联一副:“青山横郭,白水绕城, 面尤佳,此乃“江心屿十景”中第 侨民及通商事务。1896年,续在新
孤屿大江双塔院;初日芙蓉,晓 一佳景。清代诗人张澜题景诗曰, 馆东首建一座三间两层楼房作为警
风扬柳,一楼千古两诗人。”清代 “却疑重粉绘层峦,昨夜罗浮雪未 卫人员住所,俗称“巡捕房”。该
诗人梁章钜《赋浩然楼》诗中说: 干。……遥认梅花踩冷处,山家茅 馆舍为一座五间三层楼房,建筑面
“凭栏泼眼尽秋光,城树烟村俯莽 屋自团栾。”今亭系1964年重建。 积409平方米,砖木结构,清水墙
苍。历览敢希谢康乐,标题漫借孟 当年郭沫若游览到此,引 文 天 祥 面,涂红瓦楞白铁四坡带歇山屋
襄阳。江山如此清晖在,人物当年 《北归宿中川寺》中“罗浮山下雪 顶,为外廊连续性拱券带柱垛西式
逝水忙。谁识浩然留正气,西偏丞 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之诗意而 楼房。既有欧洲建筑遗风,又有文
相有祠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命名,并亲笔题写“来雪亭”匾 艺复兴时期民间建筑艺术的韵味,
后,浩然楼一直作为餐馆使用。 额,撰写“飞雪迎春到,心潮逐浪 是研究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实例。
48 鹿城年鉴·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