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鹿城年鉴2018》
P. 45

鹿城总述



                 续表4

                    名 称                                            简 介
                              位于孤屿东北角,遥对永嘉罗浮山。隔湖与“情人岛”相望,古人喜在此作画赋诗,特别是在冬天,
                              来观雪景更属幸事,远眺罗浮,画面尤佳,此乃“江心屿十景”中第一佳景。清代诗人张澜题景诗
                    来雪亭       曰:“却疑重粉绘层峦,昨夜罗浮雪未干……遥认梅花踩冷处,山家茅屋自团栾。”今亭系1964年重
                              建。当年郭沫若游览到此,引文天祥《北归宿中川寺》中“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之诗
                              意而命名,并亲笔题写“来雪亭”匾额,撰写“飞雪迎春到,心潮逐浪高”,以纪念文天祥

                              系纪念南朝诗人谢灵运而建。谢灵运(385—433),永嘉太守,才思俊逸,开中国山水诗先河。池上
                              楼原址在旧郡治丰暇堂(今东公廨温州实验中学内),后毁。后人在积谷山下凿池(谢池),临池建
                              楼(池上楼)以作纪念。清道光十年(1830)前后,湖南粮道张瑞溥辞官回归故里,在此购地,增筑
                    池上楼       “春草轩”“怀谢亭”“鹤舫”等,取名“如园”。清梁章钜有楹联:“楼阁俯城隅,一角永嘉好山
                              水;风流思太守,千秋康乐旧池塘。”1981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池上楼年久
                              失修,破损严重,市政府于2000年出资1000多万元重修,次年10月对外开放。新修缮的池上楼,楼轩
                              飞檐翘角,错落有致,院内假石花草,布置的精巧美观,引人入胜
                              位于东塔山西南麓。清光绪二年(1876)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增辟浙江温州等四处通商口
                              岸,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1877年4月开埠,英国首任领事阿尔巴斯特来温后,以江心屿浩然楼作
                              临时馆舍。1894年,在此东首建造领事馆,次年落成,先后兼管德国、西班牙、奥匈帝国、瑞典等在
                  英国驻温州       温州的侨民及通商事务。1896年,续在新馆东首建一座三间两层楼房作为警卫人员住所,俗称“巡捕
                  领事馆旧址       房”。该馆舍为一座五间三层楼房,建筑面积409平方米,砖木结构,清水墙面,涂红瓦楞白铁四坡带
                              歇山屋顶,为外廊连续性拱券带柱垛西式楼房。既有欧洲建筑遗风,又有文艺复兴时期民间建筑艺术
                              的韵味,是研究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实例。楼前竖立二方青石碑,其碑文对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作
                              详细说明。该馆旧址保存良好,1997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宅祠巷40号,清光绪二年(1876),温州天主教会购买周宅祠巷大屋作为定点经堂,1884年10月4日
                              于“甲申教案”中被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该堂包括大堂、圣心堂、主教楼、圣像间、神
                              父楼及办公用房等,总建筑面积4731平方米。大堂系哥特式建筑,通面阔17.5米,通进深36.5米,高
                  温州天主教       35.5米。坐北朝南,正面三门出入,堂内用大方石板铺地,弧形拱,梅花柱,粉壁长窗,伞状顶层。
                     总堂
                              大堂上有四方体、六角攒尖顶钟楼一座。圣心堂十字平面布局具有罗马风格。主教楼、神父楼的柱式
                              和雕饰富有欧式建筑韵味。神父楼为法式两层楼房,前有花坛、鱼池,环境清幽。2011年,被列为省
                              文物保护单位
                              城西街73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578平方米。包括前后大堂(礼拜
                   城西基督       堂)、小堂(福音堂)及中式用房12间。堂内现存石碑2通:刻于1898年的《重建圣殿记》和1938年的
                     教堂       《温州循道公会六十周年纪念碑》。大堂具哥特式建筑风格,肃穆宏丽。建造及装饰十分考究,富有
                              宗教色彩。为温州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1997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信河街侯衙巷。1924年中共中央派谢文锦、胡公冕来温,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及俄国十月革命的
                              伟大成就,发展郑侧尘、胡识因、陈仲雷、苏渊雷等为党员,同年十二月在侯衙巷新民小学(今市
                 中共温州独立       纺批仓库)成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胡识因为支部书记,此后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1927年
                   支部遗址
                              大革命失败,组织遭到破坏,主要成员被杀或被捕,革命斗争从城市转向农村。遗址现为市级文物
                              保护单位
                              在中山公园内。1927年,北伐胜利后,温州各界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华盖山南面建中山公园。1936
                              年,在公园内构筑中山纪念堂。原建筑为砖木结构,采用中西结合形式。平面成凸字形。台基白色规
                  中山纪念堂       整块石迭砌,凸出部分即前厅,呈亭阁式,面宽三间,重檐飞椽,小八角歇山顶,梁枋、悬柱及挂落
                              等雕饰精致,阁楼外围设平座、栏杆,正中为题额“中山纪念堂”五字,后部为西式楼房,面阔七
                              间。因年久失修1987年按原样重建
                              位于鹿城区山福镇平山村,为程·让平的曾祖父程增莲(1847—1909)生前所建。程·让平祖籍温
                              州,其父程志平为加蓬国第一代华侨。他曾任加蓬国财政部长、计划部长、外交部长以及石油输出国
                 程·让平祖居
                              组织主席、非洲统一组织主席和77国集团副主席、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非洲加蓬国外交与合作部
                              国务部长。1987年2月以来,曾多次回鹿城寻根探祖。2011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朔门四营堂巷34号,称“王宅”,建于晚清。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和
                              爱国学者,于1923年至1924年期间,任教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居住于此。2002年,四营堂
                  朱自清旧居       巷一带改造拆迁。旧居往东北方向挪了200米,落户四营堂巷22号,于2006年11月修缮完毕。修缮后的
                              旧居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呈五间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房屋整体结构和风貌全部按旧居修复,保留
                              了晚清和民国时的风格,极具江南特色。系市文物保护单位



                                                                                            鹿城年鉴·2018     45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