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2 - 嵊泗年鉴2019
P. 332

杂记





                   明朝嵊泗海域抗倭将领群像

































                                                      明代水军战船模型
                       众所周知,中国明王朝时期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
                   一是来自东南海上的倭寇袭扰。
                       倭寇从日本诸岛西南的五岛列岛、萨摩等地,根据风向决定进攻方向。如果时值正东风,
                   其进攻路线即横跨东海,经舟山海域袭扰江浙地区。在倭寇最为猖獗的明嘉靖时期,江苏和
                   浙江两省遭受的倭寇侵扰最为频繁,据资料统计,嘉靖二十一年至四十四年,倭寇侵犯江浙
                   的次数达 167 次,而山东、福建、广东三省相加为一百次。
                       胡宗宪在《日本考略》中提到:今考其入寇之路……正东风多则至李西澳、壁下、陈钱
                   山,或由洋山之南而犯临观、犯钱塘;或由洋山之被而犯青南、犯太仓……可以说,因地域
                   上的关系,作为江浙两省海上门户的嵊泗列岛成为倭寇袭扰的主要通道。
                       倭寇所乘船只大多工艺粗糙,不甚坚固,而且载重量不大,船上所载的淡水、食物极为
                   有限。倭船在经过长时间的海上航行后,物资匮乏、人员疲惫,急需休整补给,因此在靠近
                   中国沿海时,就会选择一些岛屿来短暂休憩:一是补充淡水,休整人员:二是窥探虚实,以
                   便下一步行动。显然,嵊泗列岛的诸多岛屿也经常被倭寇用来作这种类似的前进基地之用。

                       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嵊泗列岛,在明朝的抗倭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无数次壮烈的战
                   斗曾发生在这片海天之间。这些从史料中打捞的只言片语,亦可佐证有明一朝,嵊泗列岛已
                   经从地域上的僻处一隅演化为国家海防的战略要地,发挥着抗倭主阵地的作用。同时,无数
                   英勇的形象,经数百年的岁月磨洗,却仍熠熠生辉,构筑成嵊泗抗倭的人物群像……










                                                           332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