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115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 907 年四月,吴越王钱缪令其子钱元瓘攻占温州,
任温州刺史。温州从此并入吴越王版图,成为南部重镇。吴越钱氏为加强
防卫,保境安民,一面加固修缮晋代温州修筑的外城(又称郡城),一面
增筑内城(又称子城)。
子城为当时州府的所在地,在郡城的正中部分,规制方整,略呈正方形,
周长三里十五步,面积约 1.85 平方公里。子城四处城门上各筑一座城楼,
东为华盖楼,南为谯楼,西为西楼,北为临圃楼。
千年古谯楼在南宋时期,还曾有过被当做朝门的经历。南宋建炎四年
(1130)宋高宗驻跸温州,从江心屿向温州城内移跸,就是通过这座南边
的谯楼,到达州治驻跸的。宋高宗驻跸州治内后,改州治衙门为行宫,州
治住宅为宫禁,谯楼为朝门。高宗驻跸温州 55 天后离去,其间百官朝参,
悉按六天一朝的旧仪进行,温州地方官员亦随班起居。
南宋乐清状元、著名政治家、学者王十朋,19 岁那年在五马街口亲睹
高宗来温盛况,写诗赞叹:“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诗中的“清
辉”二字,就是指宋高宗在江心屿留下的“清辉”“浴光”院额之一,如今,
“清辉”依然保存在江心屿。
元灭宋后,因担心汉人据险对抗叛乱,下令拆除全国所有的城池,温
州内外城也无法幸免。元至正十三年(1353),子城的四面城墙和东、西、
北三处城楼被拆毁,仅存南门谯楼。
明清时期,谯楼经历了多次修缮。除了军事需要之外,谯楼还有击鼓
报时的功能,因此俗称鼓楼,它所在的街巷也被命名为鼓楼街。早年,温
州的谯楼上设有报时的铜壶刻漏,下设鼓更点。平时每逢晨夕,按时击鼓
报时,内外赖以作息。在战时,谯楼用来瞭望敌阵,并负有保护城池、抵
御外侮的使命。“谯楼鼓角晓连营”,形象反映了谯楼在历史上所起的特
殊作用。
1981 年,这座千年古谯楼被列为温州市文保单位。上世纪 90 年代,
谯楼再次修缮,修复后的谯楼高逾 10 米,城门为砖石结构,保持初建原貌。
越 瓯
文 人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