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153

录的《永嘉郡记》引文,重新加以校对、考

                  证,汇集成书,终于部分解码了这个温州宝
                  藏的“密码”。
                      清同治八年(1865),当时才 22 岁的

                  孙诒让缉校郑缉之的佚著《永嘉郡记》,将
                  50 多条佚文汇集成册,并撰写了《书〈校
                  集郑缉之永嘉郡记〉后》。十年后,经过反

                  复推敲,他再写下两篇文章,对校集本又作
                  了补充和说明后才付印。孙诒让被誉为“有
                  清三百年朴学之殿”,正是因为他的严谨、
                                                                       孙诒让
                  博学,才让仅剩“碎璧零矶”的《永嘉郡记》
                  复原成如今的面貌。



                      弥足珍贵的《永嘉郡记》



                      孙诒让所说的“仅此碎璧零矶,弥足珍贵”的《永嘉郡记》,到底珍
                  贵在哪里?

                      经过他整理的该书佚文仅 51 条,叙述的内容涉及山、水、物产、乡亭、
                  人物传闻等。
                      根据书中记载,当时温州的蚕桑已很发达,产有“八辈蚕”(蚕一年

                  可以八熟),物产如襄瓜、竹笋、甘蔗和药材中的紫石英、黄精、细辛等
                  也都很出名。特别是乐清的新溪产“蛎”,味道很好。
                      书中关于罗浮山、泉山、帆游山的记载,不仅让今人知道这些地名出

                  处由来,也见证了“沧海桑田”变换,如说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
                  故山以帆名”。
                      孙诒让曾说到,温州古代文献留存不多,宋、元时期的旧方志都已亡佚,

                  魏晋齐、梁以前的历史尤其渺茫,这本书让后人能找到在此之前更确切的



                                                                                     据 考
                                                                                   隐 索
 143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