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70
统纬纺织厂(均 1942 年建)等。
如西山瓷器厂就因抗战以来洋瓷供应困难,而大后方急需军用、民用
陶瓷,爱国工商业者吴百亨便将所办“百亨药房”和“百好炼乳厂”中的
利润一部分转作兴办瓷器厂。清明化工厂因国外进口的硬脂酸、煤油、柴
油等物资来源断绝,由商人王文川出资兴办。康乐药厂也是由于外界急需
药物,由“金龙大药房”老板徐定龙集资兴办。纺织工业因内地市场扩大、
棉布畅销,大小棉织厂由战前 9 家迅速发展到 33 家。
一批老厂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百好炼乳厂,产品原销于闽、浙、苏
等省,此时则远销赣、鄂、湘、川、黔、滇等内地各省,年产炼乳增至 2.6
万余箱 ( 每箱 48 大听 ),奶油 20 万磅,1940 年营业额达 80 余万元,纯
利 12 万元。毓蒙铁机厂原来只能生产弹棉机、锯板机,此时已能生产碾
米机和 50 匹马力发动机,并于 1941 年将部分机器迁往丽水大港头,发展
起“丽水工具制造厂”和“铸造车间”,为战时服务。
当时的战略意义
温州港的繁荣还是引起了日军的注意。1939 年 4 月 20 日,日军开始
对温州进行频繁的空袭,轰炸目标集中在温州港进出的咽喉 —— 东门码
头区一带;6 月 27 日,日本海军发出警告,声称将封锁瓯江,禁止船只进
港。1941 年 4 月 19 日至 5 月 3 日之间,温州第一次被日军占领。
从 1942 年日伪主办的《大东亚周刊》发表《浙江日军占领温州》所
加的按语,可以看出温州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当时温州在军事上的战略意
义:“温州为浙江东南都市,俗称永嘉,与海外交通开始极早,是为沿岸
航路中心,出入船舶云集。事变(指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后,
与宁波、海门、福州等皆为渝方(指西迁四川的国民党政府)之密输路据点。
前年(指 1940 年)六月,其附近水域曾遭日海军封锁。”
此 后, 温 州 于 1942年 7月11 日 至 8月15 日、1944 年9月 9日 至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