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67

到了 1939 年,温州港由于受到了日军军事行动的影响开始走下坡路,

                  但是在军需物资的运送方面却逆增而上。“就进口洋货而言,铅块上年毫
                  无输入,本年跃居首席……次为石蜡……余如运货汽车及其构件,上年统
                  计中毫无所有,本年列入重要舶来品之林。润物油进口数量亦激增倍蓰”。

                  这些也都是重要的军需物资。
                      进入 1940 年之后,温州港“主要进口货物,为橡皮制品、帽缏、马
                  达货车及铅块等”。虽然此时的温州港已遭日军封锁,仍有一小部分商船

                  在战火纷飞中携带军用物资来往于温州港。可见抗战爆发之后温州港的军
                  事意义。



                      兴盛的市场



                      温州港在抗战初期成为沟通沿海各港口和抗战大后方的桥头堡后,出
                  现了短暂的繁荣,这种繁荣对于温州以后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新兴行业应运而生:

                      1、船务行:随着海上运输发展,专营海上运输业务的“船务行”蓬
                  勃发展。船务行向上海租用或代理外轮行驶,最盛时多达五六十家,业务

                  较大的有华盛、戴源大、吴聚顺、王兴仁等。
                      2、转运行:随着疏运进口物资的需要,大批代客提货、运货、报关、
                  纳税的“转运行”迅即出现。最盛时,仅东门和西廓码道边上就达百家以上。

                  转运行负责报关,一般还包办温州至金华一段的汽车、民船、手推车等运
                  输业务。还有一家专为上海茶商运输积存茶叶的机构“上海驻温洋装茶叶
                  办事处”,有十余人驻温办事,负责转运茶商们积存在皖赣等产地的外销

                  茶叶。
                      3、批发商:抗战时期,内地大批客商来温采购货物,批发业务急剧
                  增加。各商号都纷纷把重点由零售转到批发。最盛时棉布业批发号多达 30

                  余家,有厚丰、翔丰、源康、宝大等;百货业批发号有 20 余家,如国货公司、



                                                                                     火 烽
                                                                                   月 岁
 57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