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方言志
P. 17

编纂说明












                                           一、本志内容除包含浙江省主体方言吴语外,还包含浙江境内的闽语、徽语、官话和一些



                                  方言岛。



                                          二、本志所用资料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浙江省语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的


                                  资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0年代的语言面貌(仅慈溪浒山为2000年增补),距今已有近半
                                                                                        6


                                  个世纪,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录。在各章节中未特别注明资料来源的均属这部分资料,其中



                                  的“单字音表”是根据其“同音字表”编制而成的。二是《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2008


                                  年版)的资料,反映的是21世纪初的语言面貌,共32个吴语点,均随文注明。除杭州点外,调



                                  查地点都是四乡,发音人均为男性,年龄在53~76岁之间。三是已出版、已发表的有影响力



                                  的地点方言资料,例如《吴语处衢方言研究》(日本东京好文出版株式会社2000年版)、《长乐


                                  话音系》(《方言》2003年第4期)等,均随文注明。



                                          三、标音采用国际音标(详见《音标表》),其中的送气音用上标的“h”表示。调值用5度标



                                  记法标记,把字调的平均相对音高分为“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分别用“1、2、3、4、5”表


                                  示。舒声调用两个或三个数字的组合表示“平、升、曲、降”等调型。例如:[55] 高平、[33] 中



                                  平、[11] 低平。入声调用单个数字表示,例如:[5] 高入、[2] 低入。略带升势、降势或调值偏长



                                  的用两个数字加下划线表示,例如:[45] 高入、[12] 低升、[55] 高平。


                                          调类用奇数1、3、5、7分别表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4个阴调,用偶数2、4、6、8分别表



                                  示阳平、阳上、阳去、阳入4个阳调。


                                          四、无本字可写时用方言同音字代替,无同音字时用方框“□”代替。前后字同音用“=”



                                  表示,前后字不同音用“≠”表示。文读音用“文”或双下线“—”表示,白读音用“白”或单下线



                                “_”表示,又读音用“又”或浪线“﹏”表示。其他符号均随文注明。







































                                          九、两字组连读变调主要反映白读时最常见的通用式变调,其余的不同变调不作介绍。



                                           十、本志另有附录一“字音对照”和附录二“词语对照”,这两部分因受篇幅所限,只出现在



                                  随书附带的光盘中。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