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方言志
P. 25
官话方言岛主要有象山爵里镇城区的所里话、开化华埠土官话、江山廿八都正字以及分
布在钱塘江、兰江、衢江以西的河南官话、湖北官话和江淮官话。
闽语方言岛主要分布在慈溪、象山、杭州、安吉、温岭、玉环、武义、龙游、开化、常山、遂昌、
瑞安、文成、淳安、建德等地,以及舟山的一些岛屿上。闽语方言岛的移民主要来自闽南地区,
大多是先移到浙江温州地区再转移到浙江其他地区的再移民。
客家话方言岛主要分布在金华、衢州、龙游、江山、遂昌、松阳、云和、龙泉、泰顺、玉环等
地,浙西北也有零星分布。移民主要来自福建省西部长汀、连城、上杭等县。
赣语方言岛主要分布在衢州、常山、淳安、建德等地。移民主要来自江西省南丰等县。
吴语和徽语方言岛主要指分布在非本区或本片的吴语和徽语。例如:苍南金乡的浙北片
吴语方言岛、苍南浦城的温州片吴语方言岛,以及许多由新安江水库库区移民所形成的徽语
严州片方言岛。
九姓渔民方言主要分布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七里泷)沿岸,在新安江、衢江的上游和
富春江的下游也有少量九姓渔民居住。九姓渔民是一种水上居民,直到20 世纪中叶才上岸
定居。①
二
根据文献记载可以推测,今浙江地区的语言底层主要是古越语。不过,迄今为止我们对
古越语仍知之甚少。只是从今天的吴语中还可以看到一些与普通话差异较大而与侗台语相
同的语言特点,并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这些特点应该属于古越语的遗存
成分,当是古吴、越人在学得中原汉语后遗留在新学语言中的旧语言的沉淀和化石。
浙江南部有些方言至今仍有古帮母和端母不念[ p] 、[t] 而念先喉塞音[ 〓b] 、[〓d] 的读音现
象。例如庆元、景宁、青田、缙云、永康等地。这类先喉塞音声母,除吴语外,只见于广东连山
粤语及海南闽语,但在壮侗语族语言里却是很常见的。例如壮语、布依语、水语、莫话、毛南
语、拉珈语、黎语,以及邻国的泰语、老挝语等。此外还有越南京语、芒语、巴那语及孟语、高棉
语等孟高棉语族语言。其他地区其他语族的语言很少出现这种先喉塞音。这些语言中的这
类声母都配阴调,浙江南部吴语、海南闽语同样也配阴调,所以这应该是较为典型的古越语
遗留。
浙江吴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中心语在前定语在后的组合。这与侗台语的修饰词组中心
语常在前定语常在后是一致的。除吴语常见的“腰身(身腰)、千秋(打秋千)、筊杯(杯筊)、牢
监(监牢)、伤损(损伤)、闹热(热闹)、人客(客人)、蛳螺(螺蛳)、笋干(干笋)、鱼干(干鱼)”外,
各地方言中都还保留了一些类似的表达法。例如嘉善方言:篾青(青竹篾)、篾黄(黄竹篾)、菜
干(干菜)、茶浓(加少量的水待冲淡再喝)。温州方言中的例子更多,例如:鱼咸(咸鱼)、菜咸
(咸菜)、鱼生(生吃的鱼)、港蟹生(生吃的海蟹)、饭焦(锅巴)、豆腐熟(蒸熟的豆腐)、港蟹红儿
(煮熟的海蟹)、髈蹄(蹄髈)、裙衬(衬裙)、鞋套(套鞋)、鞋拖(拖鞋)、衣裳沓(两件套在一起的
① 曹志耘:《浙江的九姓渔民》,《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3期,第76—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