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3 - 《鹿城区志》
P. 343

. 234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五 市政建设        . 235 .




              以内外 2 个环道交叉组成的道路网络进行建设。                           改建了解放南路、吴桥路、信河街、荷花路、莲花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旧城改建工作,人                      路、五马街、公园路东段、广场路口、解放北路等,
              民路是第一条在旧城改建中建造的道路。从 1988                          共计长度 6315 米。
 卷五           年到 1999 年,相继完成了人民西路、人民中路、                             截至 2003 年底,以主干路连接全区各组团的

              人民东路、府前街、胜利路、小南路、飞霞南路、                            主要道路,为贯穿全区和组团之间的交通服务,车
              安澜亭、新村路、西城路、马鞍池路、环城东路等                            速为 40 公里 / 小时~ 60 公里 / 小时,道路红线宽
 ൧ᆟࡹഡ         12 条路段的改建工作。2001 年 8 月信河街南段建成,                    度为 40 米~ 50 米。建成后主要道路有 23 条,其

              2003 年春节信河街北段建成通车。2001 年 11 月完                    中东西向有江滨路、百里(东、西)路、人民(东、
              成吴桥路拓宽工程,全长 540 米,宽 36 米,为双                       中、西)路、鹿城路、黎明路、马鞍池路、学院路、
              向六车道。2000 年 7 月开始改建五马街道路,全长                       城南大道、瓯海大道等,南北向有过境公路、勤奋
 鹿城古城水道交错,桥梁众多。清末,温州城周长 18 里,面积 3.8 平方公里,有 7 座城门,大小街巷 184 条。
              424 米,并对纱帽河、解放北路等进行修整。2002                        路、信河街、解放路、环城东路、飞霞路、民航路、
 民国 22 年(1933),面积扩大到 4.8 平方公里,全城大小道路增加到 244 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量
              年拓宽了广场路卡口。从 2000 年开始,陆续建成、
 翻修道路,改建桥梁和下水道,初步改善了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环境。20 世纪 60 年代~ 70 年代,经历自然
 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市政建设一度陷入困境。
 1984 年,市政府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布局沿江向东呈带状发展,建成区面积扩大。经过 20 年改建,
 至 2003 年,城内 3.5 米宽度以上道路总面积 503.1 万平方米,长度 224.88 公里,人均占道路面积 12.7 平方米,  第二节节构节筑
 其中 8 米以上主干道总长 90.73 公里,面积 350 万平方公里。各类桥梁 87 座,其中 1984 年建成的温州瓯江大桥,
 使瓯江南北交通连为一体。特别是 3 条雨污合流排水主管道和东、南、西线排污干管工程的建成以及市中心污
 水处理厂的投入使用,提高了城市排水排污能力。2003 年,西向污水处理厂和杨府山污水处理厂工程开工建设。  温州旧城道路狭窄,大街宽 4 米~ 5 米,小巷  道。1978 年~ 1984 年,原翻修的 12 条青、红砖路
 城内照明路灯共有 47685 盏,是 1949 年 234 盏的 204 倍。  宽仅 2 米~ 3 米,路面砖石结构。民国时期,拓宽  面全部改建为沥青路面。此外,飞霞北路、蝉街等
 全区市政建设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工程施工由过去的人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市政建设中,“重新建轻  11 条街巷,铺筑新路的只有五马街、忠孝路(今永  36 条街巷先后也改建为沥青路面。
 维修、重基建轻管理”的现象有待改善,市政建设与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速度相比,还稍欠落后。  川路)和永楠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的道路改建工作,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1950 年~ 1957 年,                   后来的使用中发现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宽度不够,
              翻修主要道路 12 条,长 9.17 公里,面积 10 .94 万平                造成经常堵车。道路建设沿用的是中小城市标准,
              方米。其中信河街、百里路、公园路及康乐坊在修                            原有次干路建设标准为 20 米~ 40 米,实际更低,
 ֻ၂ᅣᅣࢧᅣཛྷ      路时将路旁河道改为下水道,以拓宽路面。1957 年                         很难保障机动车双向 4 车道,实现次干路的交通集

              人民(中、西)路铺设第一条柏油路面。1960 年将                         散和服务功能。此后几年中,拓宽、改造了不少道路,
              谢池巷原河道改为下水道,设街心花坛,两侧为单                            其中交通卡口有南站、小南门桥、中山桥、清明桥、
 第一节节布节局
              行线车行道,铺沥青路面。1961 年~ 1962 年,拓                      四顾桥、河屿桥、兴文里和大士门等 8 处,交通堵
              建望江东路,总宽 30 米,其中车行道 14 米。路北                       塞现象得到缓解。街、巷(弄)道路维修工程依靠
 旧时,境内主要道路为二纵四横。南北走向2条:  府前街。逐年形成棋盘式的格局。清代,道路按厢  沿江设立花坛,广植花木。1965 年,拓建和平路,  街道、居委会筹集资金,参加现场施工管理。
 一为大街(今解放路),由大南门到朔门,一为信  隅划分。城内四隅:东南隅坊巷 28 条,东北隅 23 条,  东接百里西路,西通下横街。同年,建吴桥路,接  经历年建设,全区 11 条主干道大部分红线宽
 河街,从来福门通永清门(今麻行僧街)。东西走  西南隅 46 条,西北隅 40 条。城外四厢:城南厢坊  通小南路至飞霞南路,形成市区环状交通。兴建环  度已达 40 米~ 50 米。至 2003 年,城内 3.5 米宽度
 向 4 条:一是百里坊通西门,二是康乐坊通东门,  巷 18 条,广化厢 15 条,望江厢 9 条,集云厢 5 条。  城东路时,利用原东护城河改建为排水总沟,筑成  以上的道路有 113 条,总面积 503.09 万平方米,长
 三是府城殿巷、道前街、府头门及打锣桥连成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  总宽 26 米,其中车行道宽 16 米的沥青路面,北接  224.88 公里。10 米宽度以上主要道路 31 条,此外
 条(今广场路),四是五马街、蝉街、县城殿巷(今  城市道路布局发生变化。1956 年~ 1959 年建成西  望江东路,南接飞霞南路,成为东部的主要交通干  还有南浦路、飞霞桥路、飞霞北路、矮凳桥路、康
 公园路)连成 1 条。  山公路和温状公路。1961 年~ 1962 年,拓宽望江
 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 ~ 910),城内建“子  东路,建成宽30米的沿江大道。1965年,拓宽和平路。
                                      ̿̽̽̀ ୍੠Ӭ౵Ӭ൧ ̾̽ ૜ॺ؇ၛഈᇶေ֡ਫ਼౦ঃ
 城”(官署所在地),周长 1515 米,四面有濠,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建吴桥路,接通小南路至飞霞南
 四门各通街道:东接大街、南为鼓楼街,西是城西街、  路,全长 1261 米,形成市区环状交通。1975 年,兴  表 5-1
 北叫仓桥街。北宋绍圣二年(1095),知州杨蟠重  建环城东路,全长 1450 米,其中除北段涨桥头至安  道路名称  起止点    道路长度          道路宽度           道路面积
 定鹿城街坊为 36 坊。明代增加到 60 坊,坊与坊之  澜亭一段路宽 10 米外,其余宽度均为 26 米~ 28 米。        (米)           (米)          (平方米)
               人民路(东、中、西)              南站交叉口—清明桥                      2140           27.7         59280
 间有道路相通。正德年间(1506 ~ 1521),开辟  1978 年后,按照城市规划,以“六横八纵”为骨干,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